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
发布时间:2021-01-25 09:25
本论文借鉴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切入,考察唐前各个历史时期汉乐府的演唱、记录、研究、批评及创作中的模拟与借鉴等各种方式的接受状况。通过对这一接受历程的考察,深入地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汉乐府的看法及汉乐府诗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升降变化,探究引起这种变化的各种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认识汉乐府诗对唐前诗歌的影响和它成为经典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全文共分四章和一个附录:第一章:两汉时期汉乐府的产生、传播与接受:分类介绍了汉乐府诗的产生及各类诗的大致情况,并考察了各种场合汉乐府的演唱以及史书对其相关情况的记载等。这一时期是汉乐府诗的产生期与初始传播期。其传播与接受的方式主要是以口头演唱与亲耳聆听的形式完成的。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汉乐府诗主要是以乐曲歌辞的形式出现的,尚未取得独立的诗歌地位。在创作的影响上,文人的模仿才刚刚萌芽。而以班固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对其是持贬斥态度的。第二章:曹魏时期汉乐府的接受:主要探讨曹魏时期汉乐府的演唱情况及这一时期拟古乐府的创作对汉乐府的接受情况。曹魏时期,尚有大量汉乐府歌曲在被演唱,曹氏父子及其周围的大臣、文士成为主要接受者。在这...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两汉乐府生成期的传播和接受
第一节 汉乐府诗的产生与分类
一、郊庙歌辞
二、鼓吹曲辞
三、杂舞歌辞
四、相和歌辞
五、杂曲歌辞
六、琴曲歌辞
七、杂歌谣词
第二节 汉乐府在当时的传播与接受
一、汉乐府的演唱
二、史书的记载
三、汉乐府的受众构成及其影响
第二章 曹魏时期汉乐府的接受
第一节 曹魏时期汉乐府的演唱
一、汉雅乐在曹魏时期的演唱
二、汉相和歌曲在曹魏时期的演唱
第二节 曹魏诗人对汉乐府的接受
一、曹魏诗人的乐府诗创作概况
二、曹魏诗人接受汉乐府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 两晋时期汉乐府的接受
第一节 两晋学者对汉乐府的接受
一、《古今注》对汉乐府的研究
二、《荀氏录》对汉乐府的记载
第二节 两晋诗人对汉乐府的接受
一、两晋诗人的乐府诗创作概况
二、两晋诗人接受汉乐府的具体表现
第四章 南北朝及隋代汉乐府的接受
第一节 南北朝及隋代汉乐府的演唱
一、汉鼓吹乐的演唱
二、汉相和歌的演唱
第二节 南北朝历史和音乐著作对汉乐府的接受
一、《宋书》对汉乐府的接受
二、音乐著作对汉乐府的接受
第三节 《文心雕龙》对汉乐府的评价
一、《文心雕龙》对两汉乐曲的批评
二、《文心雕龙》批评汉乐府的原因
第四节 诗文选集对汉乐府诗的收录
一、《文选》和《玉台新咏》对汉乐府诗的收录
二、南朝学者对汉乐府态度的比较
第五节 南北朝及隋代诗歌对汉乐府的接受
一、刘宋诗人对汉乐府的接受
二、齐梁陈隋及北朝诗人对汉乐府的接受
三、南北朝民歌对汉乐府的接受
附录: 接受史个案举隅:《陌上桑》的接受史
第一节 《陌上桑》的传播与评价
一、汉魏六朝时期:载入史书,研究起步
二、唐宋时期:传播广泛,研究深入
三、元明清时期:评析的细致与深入
第二节 后代作者的借鉴和模拟
一、对《陌上桑》的借鉴
二、《陌上桑》的拟作
三、《陌上桑》拟作产生的原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代鼓吹乐的渊源[J]. 宋新. 中国音乐学. 2005(03)
[2]相和歌杂考[J]. 孙尚勇.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5(01)
[3]鼓吹乐及其起源简议[J]. 黎国韬. 艺术百家. 2004(03)
[4]南朝乐府古辞的改造与艳情诗的写作[J]. 傅刚. 文学遗产. 2004(03)
[5]南朝乐府名义辨析[J]. 刘加夫.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3)
[6]汉魏六朝挽歌考论[J]. 吴承学. 文学评论. 2002(03)
[7]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J]. 钱志熙. 文学评论. 1998(02)
[8]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J]. 葛晓音. 文学遗产. 1997(05)
[9]论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盛衰之变及其社会意识背景[J]. 钱志熙. 文学遗产. 1997(04)
[10]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J].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4)
本文编号:2998985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两汉乐府生成期的传播和接受
第一节 汉乐府诗的产生与分类
一、郊庙歌辞
二、鼓吹曲辞
三、杂舞歌辞
四、相和歌辞
五、杂曲歌辞
六、琴曲歌辞
七、杂歌谣词
第二节 汉乐府在当时的传播与接受
一、汉乐府的演唱
二、史书的记载
三、汉乐府的受众构成及其影响
第二章 曹魏时期汉乐府的接受
第一节 曹魏时期汉乐府的演唱
一、汉雅乐在曹魏时期的演唱
二、汉相和歌曲在曹魏时期的演唱
第二节 曹魏诗人对汉乐府的接受
一、曹魏诗人的乐府诗创作概况
二、曹魏诗人接受汉乐府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 两晋时期汉乐府的接受
第一节 两晋学者对汉乐府的接受
一、《古今注》对汉乐府的研究
二、《荀氏录》对汉乐府的记载
第二节 两晋诗人对汉乐府的接受
一、两晋诗人的乐府诗创作概况
二、两晋诗人接受汉乐府的具体表现
第四章 南北朝及隋代汉乐府的接受
第一节 南北朝及隋代汉乐府的演唱
一、汉鼓吹乐的演唱
二、汉相和歌的演唱
第二节 南北朝历史和音乐著作对汉乐府的接受
一、《宋书》对汉乐府的接受
二、音乐著作对汉乐府的接受
第三节 《文心雕龙》对汉乐府的评价
一、《文心雕龙》对两汉乐曲的批评
二、《文心雕龙》批评汉乐府的原因
第四节 诗文选集对汉乐府诗的收录
一、《文选》和《玉台新咏》对汉乐府诗的收录
二、南朝学者对汉乐府态度的比较
第五节 南北朝及隋代诗歌对汉乐府的接受
一、刘宋诗人对汉乐府的接受
二、齐梁陈隋及北朝诗人对汉乐府的接受
三、南北朝民歌对汉乐府的接受
附录: 接受史个案举隅:《陌上桑》的接受史
第一节 《陌上桑》的传播与评价
一、汉魏六朝时期:载入史书,研究起步
二、唐宋时期:传播广泛,研究深入
三、元明清时期:评析的细致与深入
第二节 后代作者的借鉴和模拟
一、对《陌上桑》的借鉴
二、《陌上桑》的拟作
三、《陌上桑》拟作产生的原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代鼓吹乐的渊源[J]. 宋新. 中国音乐学. 2005(03)
[2]相和歌杂考[J]. 孙尚勇.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5(01)
[3]鼓吹乐及其起源简议[J]. 黎国韬. 艺术百家. 2004(03)
[4]南朝乐府古辞的改造与艳情诗的写作[J]. 傅刚. 文学遗产. 2004(03)
[5]南朝乐府名义辨析[J]. 刘加夫.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3)
[6]汉魏六朝挽歌考论[J]. 吴承学. 文学评论. 2002(03)
[7]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J]. 钱志熙. 文学评论. 1998(02)
[8]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J]. 葛晓音. 文学遗产. 1997(05)
[9]论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盛衰之变及其社会意识背景[J]. 钱志熙. 文学遗产. 1997(04)
[10]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J].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4)
本文编号:2998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98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