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
本文关键词:大众文化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互联网之于当前中国有特殊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流行语"刻画反映的都和某段时间具有代表性的现实状况相关,因此作为大众文化一份子的"网络流行语"是民众与权力部门竞争、妥协、吸纳达成共识的产物,深刻认识互联网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将对准确把握国情民意创造共识有所裨益。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大众文化 拼贴 接合
【基金】:国家985项目“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创新基地“社会信息视野下大众文化的传播研究”课题资助。编号:985hust-13010
【分类号】:J0
【正文快照】: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使人类迅速走向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甚至思维的方式,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人类早已进入“数字化生存”阶段,赋权化和话语民主化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中国而言,从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拥有中国第一代网民开始,到2011年12月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李明毫;;“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的兴起及发展进路[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丁云亮;;大众阅读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陈文忠;;文学是人学,文论即人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张李;;丑在艺术中的存在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8 李珊;;漫谈大众文化中的粉丝产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周露露;;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异化现象及扬弃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莫国芳;;好莱坞电影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强;;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学解读——以起点中文网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蓓蓓;;结构与圈层:媒介文化视域中流动的“话语空间”——从“黄山门”事件进展引发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曹国新;;旅游软实力:旅游业本土意识与国际营销的理论基础[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7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8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9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4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方敏;“功夫王”赛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陈笛;上海市奉贤区大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必鲜;;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J];新闻爱好者;2011年10期
2 R.舒斯特曼 ,罗筠筠;通俗艺术对美学的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9期
3 朴莲玉;;试论黑龙江省朝鲜族的大众文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年03期
4 熊黎明;大众文化研究的基础:文本细读[J];长白学刊;2003年04期
5 张文红;别有新识天地宽[J];前线;2003年07期
6 李广琼;信息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形态[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陶东风;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答赵勇博士[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8 刘水平;大众文化合法性的取得及其理论资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刘庆,冯兰;“共济神话”的解读: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研究述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10 郝春燕;;文学的危机与人类精神生态的危机[J];山东文学;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明俊;;大众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王向峰;;辽海讲坛第二讲 大众文化的根性与易境之改塑[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朱效梅;;以邓小平理论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艳雪;;从消费文化中构建积极的大众文化初探——以“昕薇MOOK”首套系列丛书策划为例[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吴晓都;;列宁与20世纪大众文化[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代迅;;我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外观论析[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卫华;高明航;卢文梅;;关于现代科技革命与文化的思考[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8 杨晓;;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城市大众文化[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林存秀;;走出古典之后——民国初年的大众文化与小知识分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张同胜;;《水浒传》与大众文化[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俐;话说大众文化[N];西藏日报;2002年
2 许锋;大众文化的迷失[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3 谭丽娟;用电视解读大众文化[N];中华新闻报;2003年
4 段建军;用先进文化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N];光明日报;2002年
5 ;大众文化 雅俗共赏[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卢蓉;大众文化之世俗剧[N];文艺报;2003年
7 邹广文;大众文化与当代[N];学习时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与大众文化一起喝下午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封秋昌;作家要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N];文艺报;2010年
10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N];文汇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4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5 谢中山;全球化语境中当下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7 黄品嘉;论文化产业精英的文化品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伯存;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鹏飞;大众文化视野中历史电视剧的叙述策略[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宋秋敏;“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谢中山;影响的焦虑——大众文化与新生代作家[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志;本雅明大众文化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贞;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岭;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运用的语境化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史岩;经典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剑萍;当代大众文化的美学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宗立华;大众文化的本质、作用和建设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大众文化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4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