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初期农民形象的再解读
发布时间:2021-03-13 11:32
“十七年”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想象和实践,不仅引发了农村政治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促成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农民的现代化追求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方面,其时的现代化也有不合乎规范之处。土改、集体化、统购统销三大政策变动,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土改使农民得到了土地,也使他们真诚地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崇拜对象身上。集体化过程中,始终有部分农民对集体化组织形式采取拒斥态度。在统购统销和集体化题材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思想落后”或道德败坏的刁民形象,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农民受到了双重欺凌。尽管具有“局部真实”的特征,但从整体来看,农民形象仍然呈现出窄化扭曲特征。农民形象的“塑形”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境遇的差异等。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研究综述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第二章 背景: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实践
第三章 现代化:“新人”及其不彻底性
第四章 历史漩涡中的迷失与悲苦
第五章 局部真实与窄化扭曲
第六章 文学史境遇与“塑形”因素
结语
注释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080143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研究综述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第二章 背景: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实践
第三章 现代化:“新人”及其不彻底性
第四章 历史漩涡中的迷失与悲苦
第五章 局部真实与窄化扭曲
第六章 文学史境遇与“塑形”因素
结语
注释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080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80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