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网络文学的十年发展和现实反思
发布时间:2021-03-31 08:04
尽管网络文学这一概念仍然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修补,但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活跃的一分子确是不争的事实。直到2007年,网络文学已经走过十年的发展里程。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十年网络文学基本形态的描述,大致可以看出它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关注网络文学的根本所在。本文试图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评说网络文学。本文共分为上下篇和结语三个部分,上篇侧重史的描述,从网络小说、网络写手、文学网站等与网络文学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来关注一下网络文学这十年所走过的历程。下篇注重论的阐述,对网络文学的现状进行反思。分析了网络文学之于我们当今整个文学生态的影响,探讨了网络文学的文学意义,对超文本网络文学创作进行了思考,并对网络文学的批评现状进行了评说。结语部分探讨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和谐发展的可能,对网络文学的发展给予期待。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上篇
第1章 网络小说:网络与现实的交融
1.1 第一阶段:网络空间内的网络小说(1998-2000)
1.2 第二阶段:关注现实生活的网络小说(2000-2007)
第2章 网络写手:在更新换代中逐步成熟
2.1 第一代写手:痞子蔡、宁财神、李寻欢、邢育森和安妮宝贝
2.2 第二代写手:今何在、王小山、南琛、小e
2.3 第三代写手:"80后"
第3章 原创文学网站:在调整中不断完善
3.1 迄今我国的五大原创文学网站简要情况如下
3.2 文学网站的作用及变化
下篇
第1章 从文化生态看网络文学
1.1 文化生态里产生的网络文学
1.2 网络文学对文化生态的良性驱动
1.3 网络文学对文学生态的挑战
第2章 对网络文学文学意义的思考
第3章 对超文本网络文学创作的思考
3.1 超文本文学作品的特质
3.2 对超文本网络文学创作的思考
第4章 网络文学评论中存在的问题
结语:追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线与非在线网络文学批评之比较[J]. 詹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0)
[2]网络文学中的古典文学传统[J]. 陈立群. 文艺评论. 2007(03)
[3]“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J].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3)
[4]网络文学的本体追问与意义体认[J]. 欧阳友权.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1)
[5]新世纪文学焦虑的纾解与网络媒介的力量[J]. 杨雨. 文艺争鸣. 2006(04)
[6]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进程拟测[J]. 高松寿. 新闻爱好者. 2006(06)
[7]文化生态视野中的网络文学[J]. 斯炎伟. 理论与创作. 2006(01)
[8]论80后文学的网络特征[J]. 江冰. 文艺评论. 2005(06)
[9]网络文学:从众声喧哗到理智反思[J]. 吕德强. 江淮论坛. 2005(05)
[10]“冒犯”与“躲避”——网络文学批评主体的精神向度分析[J]. 谭德晶. 文艺争鸣. 2005(04)
本文编号:3111097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上篇
第1章 网络小说:网络与现实的交融
1.1 第一阶段:网络空间内的网络小说(1998-2000)
1.2 第二阶段:关注现实生活的网络小说(2000-2007)
第2章 网络写手:在更新换代中逐步成熟
2.1 第一代写手:痞子蔡、宁财神、李寻欢、邢育森和安妮宝贝
2.2 第二代写手:今何在、王小山、南琛、小e
2.3 第三代写手:"80后"
第3章 原创文学网站:在调整中不断完善
3.1 迄今我国的五大原创文学网站简要情况如下
3.2 文学网站的作用及变化
下篇
第1章 从文化生态看网络文学
1.1 文化生态里产生的网络文学
1.2 网络文学对文化生态的良性驱动
1.3 网络文学对文学生态的挑战
第2章 对网络文学文学意义的思考
第3章 对超文本网络文学创作的思考
3.1 超文本文学作品的特质
3.2 对超文本网络文学创作的思考
第4章 网络文学评论中存在的问题
结语:追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线与非在线网络文学批评之比较[J]. 詹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0)
[2]网络文学中的古典文学传统[J]. 陈立群. 文艺评论. 2007(03)
[3]“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J].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3)
[4]网络文学的本体追问与意义体认[J]. 欧阳友权.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1)
[5]新世纪文学焦虑的纾解与网络媒介的力量[J]. 杨雨. 文艺争鸣. 2006(04)
[6]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进程拟测[J]. 高松寿. 新闻爱好者. 2006(06)
[7]文化生态视野中的网络文学[J]. 斯炎伟. 理论与创作. 2006(01)
[8]论80后文学的网络特征[J]. 江冰. 文艺评论. 2005(06)
[9]网络文学:从众声喧哗到理智反思[J]. 吕德强. 江淮论坛. 2005(05)
[10]“冒犯”与“躲避”——网络文学批评主体的精神向度分析[J]. 谭德晶. 文艺争鸣. 2005(04)
本文编号:3111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1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