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冯骥才“后殖民鲁迅”论与九十年代中国思想语境

发布时间:2021-04-20 05:09
  新世纪初,作家冯骥才以后殖民主义理论质疑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西方起源,这被许多批评者视为美国华人学者刘禾相关论述的"翻版"。事实上,冯骥才的"后殖民鲁迅"论应追溯到九十年代的"文化电影"批评。从理论资源来看,冯骥才主要借镜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这与杰姆逊"第三世界文化"理论在中国的理论变异存在直接关联。而从思想脉络来看,从"新启蒙"到"反思现代性"的思想转向,则构成了冯骥才八十年代以"文化小说"批判国民"劣根性"到九十年代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反思国民性话语的言说语境和动力机制。 

【文章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1(05)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批评指向: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
二、理论资源:从杰姆逊、萨义德到葛兰西
三、思想脉络:从“新启蒙”到“反思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民性”论争与当代知识界的二元对立思维[J]. 贺玉高.  文艺理论研究. 2016(06)
[2]萨义德批评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反思[J]. 管勇.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01)
[3]警惕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J]. 陶东风.  探索与争鸣. 2010(01)
[4]跨语际旅行:“文化霸权”的话语实践[J]. 代迅.  学习与探索. 2005(05)
[5]国民性:作为被“拿来”的历史性观念——答竹潜民先生兼与刘禾女士商榷[J]. 汪卫东,张鑫.  鲁迅研究月刊. 2003(01)
[6]国民性批判的困惑[J]. 袁盛勇.  鲁迅研究月刊. 2002(10)
[7]质疑“国民性神话”理论——兼评刘禾对鲁迅形象的扭曲[J]. 杨曾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8]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岐途[J]. 赵稀方.  文艺争鸣. 2000(05)
[9]反思自己,走近真实的鲁迅[J].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 2000(07)
[10]文化新殖民的可能[J]. 张宽.  天涯. 1996(02)



本文编号:3149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49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5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