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十七岁的独白——《带星星的火车票》与《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出走少年”形象解读

发布时间:2021-04-20 08:51
  阿克肖诺夫与白先勇在其早期代表作《带星星的火车票》和《寂寞的十七岁》中,分别塑造了吉姆卡和杨云峰两个典型的"出走少年"形象。作为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成长小说",两部作品在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和结局设置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两位少年主人公在"出走"的过程中历经伤痛和迷惘,却始终怀有追寻自由和美善的赤子之心。在完成了成长道路的初探之后,两位少年重返家中,从而将小说引向了发人深省的开放式结局。 

【文章来源】:绥化学院学报. 2020,40(05)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认同危机”与主人公的出走动因
    (一)学校与原生家庭的排斥。
    (二)同龄人世界中的隔阂。
    (三)社会生活中的“边缘化”存在。
二、“引路人”与主人公的自我身份探索
    (一)兄长——“成人世界”之门的开启者。
    (二)异性伙伴——成长的“反向推动力”。
    (三)文学——照亮成长之路的精神灯塔。
三、“开放式”结局与“成长”的真谛
    (一)成长的永恒追求:
    (二)成长的精神支柱:
    (三)成长的结局: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峡两岸:成长的三个关键词——论苏童、白先勇小说中的成长主题[J]. 李学武.  名作欣赏. 2004(07)
[2]苏联“第四代”作家小说简论[J]. 李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本文编号:3149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49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4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