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与其《扪虱新话》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8 07:58
作为一部“博极群书,独创新见”的著作,陈善的《扪虱新话》自成书以来就命运多舛,无法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同。后人对《扪虱新话》多为平面化的叙述,而缺乏深层次的论述,使读者无法系统地窥见《扪虱新话》的理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南宋存在着两个陈善,因而在叙述《扪虱新话》的真正作者陈善时,极易和《雪蓬夜话》的作者陈善相混淆,从而给读者留下了诸多的不便和遗憾。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扪虱新话》评价极低并且多有诋毁,不利于后人做出正确评判。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本文试图解决两个问题:首先通过考证的方法,理清《扪虱新话》的作者生平,以确定其真正作者。同时梳理《扪虱新话》的成书年代和版本卷数,旨在为他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便。其次力图通过整体研究的方法,来评价《扪虱新话》本身存在的理论价值和不足,辨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贬斥性评价,从而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以便能推动福建古代地方文学的进一步研究。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扪虱新话》考证
第一节 去伪存真:《扪虱新话》作者考
第二节 "不得志而著书":《扪虱新话》版本考
第二章 应运而生:《扪虱新话》成书的时代背景
第三章 生不逢时:《扪虱新话》不为士林所容的原因探究
第四章 承前启后:陈善论诗
第一节 情有独钟:论气韵
第二节 卓尔不群:论格高
第三节 神贵于形:论形神
第五章 吉光片羽:陈善论创作
一、两难选择:要善于使用材料
二、奇思妙想:要善于艺术构思
三、常山蛇势:要善于谋篇布局
四、精炼传神:要善于遣词造句
五、精雕细琢:要善于反复修改
六、意犹未尽: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六章 见仁见智:陈善论读书方法
一、活学活用:"出入法"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法"
三、熟能生巧:"诵读法"
结语:《扪虱新话》的文学地位和观点释疑
一、"是金子都要闪光":《扪虱新话》的文学地位
二、美中不足:《扪虱新话》的观点释疑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扪虱新话》版本源流考[J]. 李红英.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7(03)
[2]求真务实 严格律己——从关于《全宋诗》的订补谈起[J]. 张如安,傅璇琮. 文学遗产. 2003(05)
[3]《扪虱新话》及其作者考证[J]. 李红英.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2(01)
[4]苏轼的气论与养气方法[J]. 杨胜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2)
本文编号:3174973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扪虱新话》考证
第一节 去伪存真:《扪虱新话》作者考
第二节 "不得志而著书":《扪虱新话》版本考
第二章 应运而生:《扪虱新话》成书的时代背景
第三章 生不逢时:《扪虱新话》不为士林所容的原因探究
第四章 承前启后:陈善论诗
第一节 情有独钟:论气韵
第二节 卓尔不群:论格高
第三节 神贵于形:论形神
第五章 吉光片羽:陈善论创作
一、两难选择:要善于使用材料
二、奇思妙想:要善于艺术构思
三、常山蛇势:要善于谋篇布局
四、精炼传神:要善于遣词造句
五、精雕细琢:要善于反复修改
六、意犹未尽: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六章 见仁见智:陈善论读书方法
一、活学活用:"出入法"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法"
三、熟能生巧:"诵读法"
结语:《扪虱新话》的文学地位和观点释疑
一、"是金子都要闪光":《扪虱新话》的文学地位
二、美中不足:《扪虱新话》的观点释疑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扪虱新话》版本源流考[J]. 李红英.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7(03)
[2]求真务实 严格律己——从关于《全宋诗》的订补谈起[J]. 张如安,傅璇琮. 文学遗产. 2003(05)
[3]《扪虱新话》及其作者考证[J]. 李红英.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2(01)
[4]苏轼的气论与养气方法[J]. 杨胜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2)
本文编号:3174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74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