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历史主义理论看当代文学境遇
发布时间:2021-05-15 07:21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迅猛发展,科学信息技术的极大提高,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便捷和迅速。文学这一文化现象也在这一时代出现了传播形式和表达符号等变化,并引发了中外学者关于“文学终结”的讨论。新历史主义作为后现代的代表理论之一,赋予我们探索的精神。它让我们看到文学一直以叙事的形式出现在历史之中,让我们以此思考包含历史在内的全部语言文化现象中的文学存在,让我们在这种考察中认识到当今文学的发展实质:文学在当代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其他语言文化现象中获得更好地发展和壮大。新历史主义理论使我们获取了研究文学本身的立场和依据,一种反思和建构文学的力量。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后现代”背景下的当代文学现状
1.1 传播形式的变化
1.2 表达符号的变化
2 新历史主义理论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2.1 二十世纪以前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理论
2.2 新历史主义论历史与文学
2.3 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理论渊源
3 “当代文学”:从历史到其他文化现象
3.1 文学概念的变化
3.2 文学用途的增加
3.3 文学意义的深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性蔓延”争论之检讨[J]. 陈军. 文艺理论研究. 2008(01)
[2]“批评工程论”——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当代意义[J]. 张进. 文艺理论研究. 2005(01)
[3]论当代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之争[J]. 江宁康. 外国文学. 2004(05)
[4]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比较的理论基点[J]. 李凤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5]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关联与界限——重识文化诗学[J]. 陈太胜.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6)
[6]后现代“文学性”消解的当代症候[J]. 王岳川. 湖南社会科学. 2003(06)
[7]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 J·希利斯·米勒,国荣. 文学评论. 2001(01)
[8]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一)︶[J]. 王富仁,柳凤九. 鲁迅研究月刊. 1998(03)
[9]中西比较诗学中的诗与史[J]. 张瑞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7(01)
[10]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文艺复兴文学研究[J]. 徐贲. 文艺研究. 1993(03)
本文编号:3187214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后现代”背景下的当代文学现状
1.1 传播形式的变化
1.2 表达符号的变化
2 新历史主义理论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2.1 二十世纪以前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理论
2.2 新历史主义论历史与文学
2.3 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理论渊源
3 “当代文学”:从历史到其他文化现象
3.1 文学概念的变化
3.2 文学用途的增加
3.3 文学意义的深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性蔓延”争论之检讨[J]. 陈军. 文艺理论研究. 2008(01)
[2]“批评工程论”——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当代意义[J]. 张进. 文艺理论研究. 2005(01)
[3]论当代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之争[J]. 江宁康. 外国文学. 2004(05)
[4]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比较的理论基点[J]. 李凤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5]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关联与界限——重识文化诗学[J]. 陈太胜.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6)
[6]后现代“文学性”消解的当代症候[J]. 王岳川. 湖南社会科学. 2003(06)
[7]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 J·希利斯·米勒,国荣. 文学评论. 2001(01)
[8]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一)︶[J]. 王富仁,柳凤九. 鲁迅研究月刊. 1998(03)
[9]中西比较诗学中的诗与史[J]. 张瑞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7(01)
[10]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文艺复兴文学研究[J]. 徐贲. 文艺研究. 1993(03)
本文编号:3187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8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