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何其芳前后期创作转变的原因初探

发布时间:2021-05-15 09:21
  何其芳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文艺理论家。他早期从事诗歌、散文的创作,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到达延安后,何其芳文艺创作的题材和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批评界对他的评价也随之降低。何其芳后来几乎停止了文学创作,专门从事文学研究工作。这个变化被批评界称作是“何其芳现象”——“思想上进步,艺术上退步”。本文认为这样的归纳显得有些不够全面,关键是要探讨何其芳创作的变化原因,而不必匆忙就下一个结论。本文认为从一个作家到文艺理论家的转变,其中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的原因:首先,时代和个人语境发生了变化。抗战爆发后,何其芳像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不得不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去。其次,延安的文艺政策对作家的要求和作家对文艺政策的配合,促使何其芳去创作抗战需要的文艺作品。再次,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使得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渴望融入集体中去,主动放弃了知识分子应该有的话语权,成为时代声音的喉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精神,更是何其芳创作上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这促使有责任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满怀忧患意识,自觉地追求与民族、国家的结合,用文学去承担历史的使命。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时代语境和个人经历的变化
    一、年轻时期抒写个人寂寞心灵
    二、民族解放大潮中抒写革命、领袖和群众
第二章 时代的影响和文艺政策的引导
    一、抗战对作家创作心理的影响
    二、文学接受主体的变化
    三、作家艺术追求的变化
第三章 知识分子自身思想特点的分析
    一、渴望融入集体的冲动与实践
    二、知识分子话语权的放弃
    三、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前期延安文学对知识分子品性的革命反思——透视延安文学的复杂性[J]. 李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2]何其芳后期创作分裂论[J]. 赵联成,解家文.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3]社会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J]. 连洁.  南开学报. 2005(06)
[4]从精致表现自我到抒发客观实感——解放区散文家何其芳的艺术命运[J]. 江震龙.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5]从“画梦”到“星火”——何其芳前后期散文比较[J]. 胡天春.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6]命运·追求·时代──对何其芳现象的一种认识[J]. 雷家仲.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5)
[7]何其芳文学道路评析——兼评所谓“何其芳现象”[J]. 罗守让.  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1(04)
[8]论何其芳文艺思想的发展轨迹[J]. 庄锡华.  苏州大学学报. 1989(Z1)
[9]何其芳的为文和为人[J]. 冯牧.  文学评论. 1988(02)
[10]从梦幻之曲到时代的歌唱——何其芳诗作漫评[J]. 李复兴.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4)



本文编号:3187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87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e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