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佛教与六朝诗学

发布时间:2021-05-15 16:49
  六朝是诗学和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对诗学的影响和渗透是极为明显的。本文选取主体、意象和范畴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力图总体把握佛教影响六朝诗学的原因、方式、过程和表现。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了六朝佛教发展的脉络以及六朝诗学发展的情况,论述了佛教影响六朝诗学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二章从多个方面集中研究了六朝时期佛教对作为诗学之“人”的主体影响。佛教作为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带来了新的思维拓展空间,这种思维拓展空间重新塑造了六朝士人和诗人的思想和心态。本章着重对之进行了考察,主要分析了佛教对六朝士族文人的思维方式、诗人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诗论家的理论观及理论方法等方面的渗透。文章认为,在佛教这一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士族文人逐渐形成了开放而宽容、辩证而折衷、直观而超越的思维方式;而佛教对诗学主体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渗透,又带来了诗人人生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佛教般若学的释“空”思想,使六朝诗人看开了现实的遭遇,消解了生活中的不平之气;佛性论思想的散播,促进了诗人们对人生和自我个性的追求;佛教的超世观念,使边缘化的诗人找到心灵平衡的支点,从而更加陶醉于艺术创作,这又影响到诗人对...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本文论旨及研究意义
    三、本文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四、本文的结构框架
第一章 文化背景概述
    第一节 六朝佛教发展脉络及玄佛关系
        一、六朝佛教发展脉络
        二、六朝佛教与玄学的关系
    第二节 六朝诗学简论
        一、中国文论背景下的“诗学”概念选用
        二、六朝诗学主体和创作实践概述
        三、六朝诗学理论的特征
第二章 佛教与六朝诗学主体
    第一节 佛教与六朝士族文人思维方式
        一、思维方式走向开放和包容
        二、思维方式趋于辩证和折衷
        三、思维方式凸现直观和超越
    第二节 佛教与六朝诗人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一、佛教与王羲之的改信佛、尚简淡
        二、佛教与陶渊明的求超然、主澹泊
        三、佛教与谢灵运的探性灵、尚清丽
        四、佛教与颜延之的趋内敛、求华美
        五、佛教与江淹的巧退隐、爱奇异
        六、佛教与萧衍的尚勤修、好香艳
    第三节 佛教与六朝诗论家诗学观及研究方法
        一、佛教般若学思想的触动:陆机的《文赋》
        二、佛教思想的滋养:刘勰的《文心雕龙》
        三、佛性论思想的悄然渗透:钟嵘的“直寻”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佛教意象与六朝诗歌意象
    第一节 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关系略论
        一、宗教与审美:意象形成发展的两条途径和两种含义
        二、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的特征比较
        三、从意象的层次看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之关系
    第二节 佛教“镜”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一、空:六朝佛教镜意象的核心意蕴
        二、六朝时佛教镜意象与其他镜意象的意蕴内涵比较
        三、六朝佛教镜意象意蕴内涵对诗学的影响
    第三节 佛教“莲花”意象及其在六朝诗赋中的意义嬗变
        一、圣洁、灵异:佛教莲花意象意蕴
        二、魏晋诗赋莲花意象“灵异”性的凸现
        三、南朝诗歌莲花意象的意义嬗变及佛教的影响
    第四节 佛教“水”意象意蕴及其诗学影响
        一、生死流转:六朝佛教水意象的核心意蕴
        二、六朝佛教水意象意蕴的独特性
        三、六朝佛教水意象意蕴对诗学的影响
    第五节 佛教“月”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一、人生空幻:六朝佛教月意象的核心意蕴
        二、佛教月意象意蕴对六朝诗歌月意象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佛教范畴与六朝诗学
    第一节 佛教“空”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一、佛教“空”范畴的基本内涵
        二、佛道融通:美学“空”范畴的诞生
        三、佛教“空”范畴与六朝诗学
    第二节 佛教“色”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一、佛教“色”范畴的基本内涵
        二、丽清并举:色空观对六朝美学的影响
        三、佛教“色”范畴与六朝诗学
    第三节 佛教“神”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一、佛教“神”范畴的基本内涵
        二、佛教“神”范畴对六朝美学的影响
        三、佛教“神”范畴与六朝诗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佛教与六朝诗学范畴
    第一节 佛教与六朝诗学“韵”范畴
        一、佛教对美学“韵”范畴的影响
        二、佛教对六朝诗学“韵”范畴的影响
    第二节 佛教与六朝诗学“律”范畴
        一、佛教与魏晋诗学声律问题
        二、佛经传译诵读与南朝诗歌声律美的理论
        三、佛教与南朝诗学格律论
    第三节 佛教与六朝诗学“味”范畴
        一、中国本土文化之“味”范畴
        二、佛教“味”范畴
        三、佛教与六朝诗学“味”范畴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文对于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意义
    二、本文对于中国当代诗学建构的意义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汉魏佛教对王弼玄学思想的影响——以几种思维方式和时代状况的分析为中心[J]. 林采佑,柳雪锋.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2]佛学东渐对诗歌声病观念及规则的影响[J]. 高文强.  长江学术. 2006(02)
[3]诗意的敞开——诗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 陈雪,郑家建.  东南学术. 2006(02)
[4]刘勰《文心雕龙》和佛教思想的关系[J]. 张少康,笠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5]试论意境、妙悟中国文论范畴的中外文化因子[J]. 李世新.  文艺理论研究. 2004(04)
[6]佛教“空”观的终极蕴涵——论“空”作为一种绝对的存在论立场[J]. 黄文杰.  人文杂志. 2004(04)
[7]中国书法之“韵”的话语表达及其历史演进[J]. 黎东明.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8]佛教与中国美学之特质[J]. 彭肜.  宗教学研究. 2003(04)
[9]佛教“空”义解析[J].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06)
[10]论佛教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J]. 赵杏根.  中国韵文学刊. 2003(01)

博士论文
[1]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D]. 李海波.西北大学 2005
[2]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福建师范大学 2005
[3]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D]. 宋玉波.西北大学 2004
[4]魏晋般若与美学[D]. 赵建军.复旦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87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87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1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