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作家建国后的创作状况
发布时间:2021-05-15 18:57
不同的创作环境对作家的创作影响颇大,本文旨通过对一些现代文坛大家在建国后创作枯竭现象的关注,研究建国后大陆社会环境对现代文坛大家们的影响。透过对曹禺、老舍、沈从文等现代大师建国后创作状况的个人现象分析,全面、真实、深入地思索他们身上留给我们的沉重的经验教训。正文共分三部分,分别对曹禺、老舍、沈从文三位作家在建国后的不同创作状况进行个案分析,从而引发对一代作家的相关思考。第一章,曹禺建国后创作状况,以及对作家从政与创作自由问题的思考。建国后曹禺不惜放弃原有观点修改旧作,仅有的三部新作也均为“遵命之作”,创作走向滑坡。建国后的曹禺进入新的文化体制内,在文艺界兼任很多重要职位,创作时间被侵占,自由精神被束缚,严重影响了作家正常的创作活动,这在建国后并不是孤立现象,巴金、茅盾、郭沫若等作家均有此种困惑。第二章,老舍建国后创作状况,以及对中国作家精英意识缺失问题的探讨。老舍是建国后艺术上仍保持旺盛创造力的最突出的一位作家。文中详细论述了老舍在建国后的创作中巧妙地扬长避短,达到主流意识与艺术个性的统一。老舍深受“舍生取义”的传统观念影响,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正是屈原的精神信念在新时代的回响...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曹禺
第一节 旧作的否定与修改
第二节 新作的减少与滑坡
一 受命于领导的创作动机
二 浅显直白的创作主题
三 相形见细的创作效果
第三节 作家从政与创作自由
第二章 老舍
第一节 重新燃起的激情创作
一 笔耕不辍的“模范”
二 难以逾越的高峰
第二节 成就卓越的原因探究
一 迎合大众的体裁选择
二 创作困惑中坚守自我
第三节 现代作家精英意识的缺失
一 屈原精神的新时代回响
二 比较:苏联作家的精英意识
第三章 沈从文
第一节 淡出文坛的缘由
第二节 两次创作机缘
第三节 转行文物研究成就显著
第四节 作家的转行与文学的损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茶馆》看老舍的民族文化悲情[J]. 张宏图. 满族研究. 2007(01)
[2]建国初期新文学名著被删内幕[J]. 陈改玲. 报刊荟萃. 2007(03)
[3]论曹禺悲剧观念的转向——兼谈曹禺创作的分期问题[J]. 李扬. 文艺理论研究. 2004(01)
[4]所谓“××现象”及“郭沫若现象”的疑议——纪念郭沫若诞辰110周年[J]. 陈开鸣. 郭沫若学刊. 2002(03)
[5]现代文学版本研究管窥——从郭沫若部分作品的修改说起[J]. 胡赤兵. 安顺师专学报. 2002(01)
[6]回归传统精神与恪守人格理想的生命悲歌——“文革”期间作家自杀现象的文化思考[J]. 刘玉平.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6)
[7]对中国文坛深深的失望——写给世纪告别[J]. 高建群. 北京文学. 1999(09)
[8]“伟大作家”不属于今天和未来——当代及未来文学一瞥[J]. 傅金祥. 滨州师专学报. 1994(03)
本文编号:3188170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曹禺
第一节 旧作的否定与修改
第二节 新作的减少与滑坡
一 受命于领导的创作动机
二 浅显直白的创作主题
三 相形见细的创作效果
第三节 作家从政与创作自由
第二章 老舍
第一节 重新燃起的激情创作
一 笔耕不辍的“模范”
二 难以逾越的高峰
第二节 成就卓越的原因探究
一 迎合大众的体裁选择
二 创作困惑中坚守自我
第三节 现代作家精英意识的缺失
一 屈原精神的新时代回响
二 比较:苏联作家的精英意识
第三章 沈从文
第一节 淡出文坛的缘由
第二节 两次创作机缘
第三节 转行文物研究成就显著
第四节 作家的转行与文学的损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茶馆》看老舍的民族文化悲情[J]. 张宏图. 满族研究. 2007(01)
[2]建国初期新文学名著被删内幕[J]. 陈改玲. 报刊荟萃. 2007(03)
[3]论曹禺悲剧观念的转向——兼谈曹禺创作的分期问题[J]. 李扬. 文艺理论研究. 2004(01)
[4]所谓“××现象”及“郭沫若现象”的疑议——纪念郭沫若诞辰110周年[J]. 陈开鸣. 郭沫若学刊. 2002(03)
[5]现代文学版本研究管窥——从郭沫若部分作品的修改说起[J]. 胡赤兵. 安顺师专学报. 2002(01)
[6]回归传统精神与恪守人格理想的生命悲歌——“文革”期间作家自杀现象的文化思考[J]. 刘玉平.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6)
[7]对中国文坛深深的失望——写给世纪告别[J]. 高建群. 北京文学. 1999(09)
[8]“伟大作家”不属于今天和未来——当代及未来文学一瞥[J]. 傅金祥. 滨州师专学报. 1994(03)
本文编号:3188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8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