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生态文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1-05-15 23:23
进入20世纪以来,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学成为显学,并迅速渗透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因此,生态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以“深层生态哲学”及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为基础的生态批评也随之在文学理论界掀起热潮。在“生态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生态文学应运而生:许多作家纷纷加入生态文学创作行列,产生了一批生态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并创办了数个生态文学杂志和网站,成为当代中国一大热门文学现象。在生态文学理论批评方面,许多学者认为生态热潮不仅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审,更主要的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挑战,能够促成文学理论的一次“大变革”,把此次热潮看成争夺话语权的机会。我国一部分批评家介绍、引进国外生态思想理论,效仿西方生态批评对经典作品进行生态视角的重审;而以鲁枢元为代表的学者则从文艺理论的学科建构出发,主张建立生态文艺学;以曾繁仁为代表的美学研究者则将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率先提出了生态美学观,并称之为中国美学的转型。虽然中国的生态文学与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发展迅速,但是对中国生态文学的定义和思想内涵仍然众说纷纭,并未形成成熟...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2 中国生态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2.1 世界社会生态危机
2.2 生态学与生态思想的发展
2.2.1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2.2.2 跨学科生态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2.3 世界生态文学与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
2.3.1 世界生态文学的迅速发展
2.3.2 世界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
3 中国生态文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3.1 中国生态文学的概念
3.1.1 生态文学的称谓
3.1.2 生态文学的定义
3.2 中国生态文学思想的发展
3.2.1 中国生态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3.2.2 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兴起
3.3 中国生态文学思想的内涵
3.3.1 中国生态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3.3.2 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思想内涵
3.3.3 中国生态文学理论的思想内涵
4 生态文学思想对“和”的继承与超越
4.1 对本土传统生态思想的挖掘
4.1.1 “和”思想的产生
4.1.2 儒道之“和”
4.2 中国生态文学思想对“和”的继承
4.2.1 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
4.2.2 生态整体观--“和以天倪”
4.2.3 生态平等--“万物齐一”
4.2.4 人的自在自为--“道法自然”
4.3 生态文学思想对“和”的超越
4.3.1 精神上的“万物平等”
4.3.2 对人类位置的正视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批评三人谈[J]. 王诺,宋丽丽,韦清琦.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2]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J]. 曾繁仁. 中国图书评论. 2006(03)
[3]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J]. 李洁.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6)
[4]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和当下的探索[J]. 曾繁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5]全球化与中国文艺学的生态主义走向[J]. 王晓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6]中国生态文学欢呼“狼来了”——《狼图腾》的生态思想[J]. 周玉琳. 黑河学刊. 2004(06)
[7]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访劳伦斯·布依尔[J]. 劳伦斯·布依尔,韦清琦. 文艺研究. 2004(01)
[8]“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J]. 刘锋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9]略论先秦道儒两家思想中对“人”的发现[J]. 沈春雷.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10]生态批评与文化生态[J]. 张皓.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1)
本文编号:3188523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2 中国生态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2.1 世界社会生态危机
2.2 生态学与生态思想的发展
2.2.1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2.2.2 跨学科生态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2.3 世界生态文学与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
2.3.1 世界生态文学的迅速发展
2.3.2 世界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
3 中国生态文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3.1 中国生态文学的概念
3.1.1 生态文学的称谓
3.1.2 生态文学的定义
3.2 中国生态文学思想的发展
3.2.1 中国生态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3.2.2 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兴起
3.3 中国生态文学思想的内涵
3.3.1 中国生态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3.3.2 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思想内涵
3.3.3 中国生态文学理论的思想内涵
4 生态文学思想对“和”的继承与超越
4.1 对本土传统生态思想的挖掘
4.1.1 “和”思想的产生
4.1.2 儒道之“和”
4.2 中国生态文学思想对“和”的继承
4.2.1 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
4.2.2 生态整体观--“和以天倪”
4.2.3 生态平等--“万物齐一”
4.2.4 人的自在自为--“道法自然”
4.3 生态文学思想对“和”的超越
4.3.1 精神上的“万物平等”
4.3.2 对人类位置的正视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批评三人谈[J]. 王诺,宋丽丽,韦清琦.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2]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J]. 曾繁仁. 中国图书评论. 2006(03)
[3]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J]. 李洁.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6)
[4]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和当下的探索[J]. 曾繁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5]全球化与中国文艺学的生态主义走向[J]. 王晓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6]中国生态文学欢呼“狼来了”——《狼图腾》的生态思想[J]. 周玉琳. 黑河学刊. 2004(06)
[7]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访劳伦斯·布依尔[J]. 劳伦斯·布依尔,韦清琦. 文艺研究. 2004(01)
[8]“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J]. 刘锋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9]略论先秦道儒两家思想中对“人”的发现[J]. 沈春雷.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10]生态批评与文化生态[J]. 张皓.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1)
本文编号:3188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8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