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解读
本文关键词:李泽厚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理论家贝尔的一个理论假设,但他没有解释清楚“意味”的来源。李泽厚用物质实践解释艺术形式的起源,用生活积淀来解释“意味”的产生,从而对艺术的超越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由此可以知道“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时间的流失,让人们忘却了内容;二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把握了意味而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文系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
【关键词】: “有意味的形式” 意味 超越
【分类号】:J02
【正文快照】: 二十世纪是关注形式的世纪,各个艺术门类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艺术的形式,文艺理论界也极为关注形式问题。“有意味的形式”是克莱夫·贝尔在1914年出版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设。之后,许多文学理论或美学教材都涉及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术语。但正如钱谷融先生所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志强;;试论艺术的永久魅力[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9年00期
2 石静;;“言不称物、文不逮意”与“言已尽而意无穷”——从模糊语言看文学语言的局限性与超越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3 张全廷;;略论文学作品哲理意蕴的本质和特征[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7期
4 肖建华;;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文学理论的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肖建华;;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文学理论的策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肖建华;;文化研究语境下文学理论的应对策略[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刘锋杰;;文学想象中的“政治”及其超越性——关于“文学政治学”的思考之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许铁汉;;神人复和:论中世纪视觉艺术接受的救赎意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9 宋妍;;论文学的主体间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卢军;;艺术体验与人类困境的消解[J];理论界;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福奎;;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的时空透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2 林朝霞;;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困境——评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媛;弘扬文学理想的超越性品格[N];文艺报;2011年
2 封秋昌;批评的超越性[N];河北日报;2001年
3 范垂功;文学艺术的超越性[N];人民日报;2009年
4 王元骧邋赵建逊;论文艺的“审美超越性”[N];文艺报;2007年
5 李永虎;审美的超越[N];文艺报;2007年
6 王岳川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当代艺术炒作的后殖民话语(上)[N];美术报;2007年
7 魏晋;行为艺术出场 皇帝的新装[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赖大仁 毕日升;文艺美学的现代性视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李晓林;审美:贵族的特权?[N];文艺报;2004年
10 胡良桂;直面现实与审美超越[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林军;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文革;文学梦的审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国清;审美的沉沦与超越[D];汕头大学;2005年
2 强世军;论艺术作品中的个人气质[D];西安美术学院;2008年
3 张炜;略论当代艺术的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东;论古典悲剧审美的理性取向及其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淼;西方视觉艺术中的反常趣味及其表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贤春;自我超越:在调和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中求得生存的永恒意义[D];贵州大学;2007年
7 杨宏鹏;人本困境:悲剧的存在论根源剖析[D];河南大学;2007年
8 鲍俊晓;萨特的艺术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9 罗姗姗;论信仰在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10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李泽厚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