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丑之艺术本质论——化丑不能为美
本文关键词:美与丑之艺术本质论——化丑不能为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艺术大于美学,艺术包含有两极,一是美的,一是丑的。人的情感中有肯定的需求;也有否定的需求。丑,否定性情感期待的符号对象及其对象化特征;美,肯定性情感期待的符号对象及其对象化特征。艺术快感既有对美的肯定,也有对丑的否定,快感不只是美感,还包括由对丑恶的否定而来的快感。这种快感不是由于它变美了,而是由于它使人的否定性情感期待得到了满足。艺术对现实局限的超越是艺术本质的重要特征,这其中情感的否定性是其根本的保证。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肯定性情感 否定性情感 快感 美学 丑学 艺术感受 艺术本质论 对象化 期待 相适应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丑陋的生活现象何以能在艺术作品中给人以美感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最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超出亚里士多德当年所讨论的范围。从横向上来看,一是关于丑的艺术或艺术中的丑的表现的研究;二是关于丑的美学,或者称之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栾栋;丑学百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英英;矫苏平;;谈空间序列的节奏[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2 张如画;装饰艺术与材料情结[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姜耕玉;艺术形式:线条、动作、声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姜桂华;;连续不断地与固有的暧昧性较量——朱文小说《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意义辨析[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2期
5 汪政;晓华;;“语言是第一的”——贾平凹文学语言研究札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3期
6 许自强;;歌词在文学中的位置——《歌词创作美学》连载之十三[J];词刊;2008年07期
7 辛刚国;六朝文学批评与汉语诗性的自觉[J];东方论坛;2003年06期
8 夏建军;论古雅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对王国维古雅说的一种符号学诠释[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5期
9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天锐;;浅议贵州民族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2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程晓曦;单军;;地域性城市设计与研究的逻辑理念——以青海省海南州恰卜恰镇城市设计为例[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罗斯宁;;论辛弃疾词中菊花和鸥鸟的意象[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肖湛;许海;;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论音乐和其他艺术的区别[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胡飞;喻晓;;论设计的客观性[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王建舜;;云冈石窟双窟造像的审美文化研究——模式、分解与对称、互补[A];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C];2005年
8 沙强;王秋茹;包云钧;;基于情感体验的儿童玩具设计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袁文丽;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9年
3 孙慧;艾柯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吕逸新;汉代文体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宫泉久;清初山左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唐善林;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林春虹;茅坤与明中期散文观的演进[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正勇;自然、神性与美[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彦文;不是之是——李锐小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祝欣;叙述的交响[D];河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筱竹;实验动画艺术语言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2 周丹;新时期中国电影影戏观及其创作实践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王珊;论音乐对电影叙事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9年
4 郑晖;总体剧场与诗性剧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金莲;王安忆小说观念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魏峰;心摹手追[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马利霞;网络媒介影响下的审美观念转型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8 艾雅琴;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对中国现代陶艺流派发展的介入[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刘甜;导向系统中视觉信息符号的设计与传播[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胡建荣;土家族服饰符号语义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栋;美学的品格[J];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2 毛崇杰;美学十年话暖寒[J];文艺研究;1989年04期
3 舒群;也谈对应美学[J];美术;1988年02期
4 叶林;合唱需要美学[J];中国音乐;1982年03期
5 杜书瀛;仪容美学[J];文艺研究;1991年03期
6 岁寒青;《全息正负美学》[J];文艺研究;1990年04期
7 公义;愿美学茁壮成长[J];哲学研究;1980年12期
8 夏宗经;关于科学与美学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9 唐思敏;美学“流感”[J];当代文坛;1983年12期
10 陈智英;美的荟萃——《美学资料集》评介[J];中州学刊;198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2 陈世雄;;本雅明美学与布莱希特戏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振华;秦玉兰;;试论韩国影视的民族性及其美学呈现[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4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倪道情;;把科学和美学融入RPD[A];2004年上海市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江苏省美学学会历年主要活动情况[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7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8 蔡少渠;;基于公路美学的行车安全性探讨[A];湖北省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胡健;;理学与美学札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考察[N];文艺报;2009年
3 潘云召;美学者批评政府虚伪[N];人民日报;2004年
4 石川;从美学革命到制度创新[N];文汇报;2008年
5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6 卢锋;“零”美学与董欣宾其文其画[N];科学时报;2001年
7 赵炜;比较诗学的“美学沉思”[N];光明日报;2003年
8 李世涛;《美学概论》对于中国美学研究的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王一川;走向体验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云慧霞;美学·生命·艺术[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3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许丙泉;从快感到美感[D];山东大学;2006年
6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孙斌;守护夜空的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8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永军;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现象的美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舒媛媛;中国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美学进展[D];苏州大学;2004年
3 黄伟;返回意义之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叶菁;城市街道景观创新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汪士;论思想政治教育美的创建[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易静;电视新闻的美学探讨[D];武汉大学;2005年
7 郑文浩;论苏童小说的叙事艺术[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旭;论别尔嘉耶夫的末日论美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琦;丑·审丑·丑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常樱;多媒体画面设计的美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美与丑之艺术本质论——化丑不能为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3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