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文学论
发布时间:2021-11-07 13:36
1990年代以来,价值重建和文学史重构以文化—文学的“现代转型”作为理论核心,完全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条块分割,把新文学的起点确定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空范畴,使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获得完整的历史性标尺;在关注历史性或者说启蒙现代性的同时,把审美现代性纳入评价体系,将雅俗文学形态拉回文学史视野,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共时性多元空间对象。本论文以这一理论为基本论述框架,汲取文化背景分析、文本互涉分析、比较分析、心理分析、风格分析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参以适当的考辨,依据文学史整合的思路,将苏曼殊放置于晚清民初中国思想文化急剧变动的宏大历史背景中考察,探究其与文化及文学选择的历史动因和表征,从中寻绎其翻译、小说、诗歌文本与20世纪初诸种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以及阶段性文学特别是与浪漫主义文学和鸳鸯蝴蝶派的历史性关系,通过揭示其文本所体现的中国文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转型之初的审美现代性诉求的独特价值,以期最终确立苏曼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此,本论文拟定在前人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苏曼殊翻译与20世纪初“纯文学”观念彰显、审美现代性缘起的内在关系;苏...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史学剪裁与写作缘起
第一章 文化冲突中的审美人生
第一节 身份言说:生平交游与文化参与
第二节 思想再论:佛禅肯认与审美关怀
第三节 文本重解:抱慰生存悖论中的个体挣扎
第二章 苏曼殊翻译文学论
第一节 苏曼殊翻译的三大板块
第二节 曼殊译学思想:对“意译”末流的抵制
第三节 曼殊文学翻译的史学意义
第三章 苏曼殊与五四浪漫抒情派文学
第一节 自叙性叙事:通向浪漫抒情之桥
第二节 出入古典与现代审美间的浪漫绝句
第三节 诗情小说文本与五四浪漫抒情小说的勃兴
第四章 贯通于雅俗之间的曼殊小说
第一节 民初小说格局中的曼殊哀情文本
第二节 爱情的“发现”与意义重估
第三节 曼殊小说与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历史生成
余论 “曼殊热”的文化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四启蒙运动与文学变革关系新论[J]. 孔范今.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3)
[2]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文学史重构[J]. 孔范今. 文学评论. 2003(04)
[3]近百年来我国对印度古典文学的翻译与研究[J].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4]苏曼珠与华夏国名学[J]. 彭海,陈书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3)
[5]狂飙中的拜伦之歌——以梁启超、苏曼殊、鲁迅为中心探讨清末民初文人的拜伦观[J]. 余杰. 鲁迅研究月刊. 1999(09)
[6]苏曼殊与印度文学[J]. 袁荻涌. 贵州文史丛刊. 1998(06)
[7]论苏曼殊的“难言之恫”[J]. 丁富生.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4)
[8]1912──1919:终结与开端[J]. 刘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01)
[9]苏曼殊学佛论释[J]. 张海元. 学术研究. 1993(05)
[10]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 文学评论. 1985(05)
本文编号:3481949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史学剪裁与写作缘起
第一章 文化冲突中的审美人生
第一节 身份言说:生平交游与文化参与
第二节 思想再论:佛禅肯认与审美关怀
第三节 文本重解:抱慰生存悖论中的个体挣扎
第二章 苏曼殊翻译文学论
第一节 苏曼殊翻译的三大板块
第二节 曼殊译学思想:对“意译”末流的抵制
第三节 曼殊文学翻译的史学意义
第三章 苏曼殊与五四浪漫抒情派文学
第一节 自叙性叙事:通向浪漫抒情之桥
第二节 出入古典与现代审美间的浪漫绝句
第三节 诗情小说文本与五四浪漫抒情小说的勃兴
第四章 贯通于雅俗之间的曼殊小说
第一节 民初小说格局中的曼殊哀情文本
第二节 爱情的“发现”与意义重估
第三节 曼殊小说与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历史生成
余论 “曼殊热”的文化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四启蒙运动与文学变革关系新论[J]. 孔范今.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3)
[2]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文学史重构[J]. 孔范今. 文学评论. 2003(04)
[3]近百年来我国对印度古典文学的翻译与研究[J].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4]苏曼珠与华夏国名学[J]. 彭海,陈书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3)
[5]狂飙中的拜伦之歌——以梁启超、苏曼殊、鲁迅为中心探讨清末民初文人的拜伦观[J]. 余杰. 鲁迅研究月刊. 1999(09)
[6]苏曼殊与印度文学[J]. 袁荻涌. 贵州文史丛刊. 1998(06)
[7]论苏曼殊的“难言之恫”[J]. 丁富生.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4)
[8]1912──1919:终结与开端[J]. 刘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01)
[9]苏曼殊学佛论释[J]. 张海元. 学术研究. 1993(05)
[10]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 文学评论. 1985(05)
本文编号:3481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48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