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国民革命中的宣传与文艺策略

发布时间:2021-11-07 17:14
  本文通过考察国民革命(1923-1927)中的宣传与文艺策略,期望解释的问题是:在五四“文学革命”与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之间文学的存在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创造社和蒋光赤的文学主张当时得不到党的认同?为什么自邓中夏、恽代英很早就提出的“革命文学”要到1928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才激发了“革命文学论争”而不是更早?为什么知识分子地位从“导师”、到“同路人”,最终沦为“脆弱的二元人物”与“叛徒”?论文认为:国民革命阶段是处于“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考察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投身国民革命后的文学创作状况,必须与他们的政治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国共合作中的宣传机构为他们提供了实现政治理想的实践平台,他们的文艺观也从五四文学革命的文学救国理念转向为社会政治革命服务,为宣传服务——宣传与文艺是相互融合和相互改造的关系。在革命实践中,知识分子们需要溯本清源,从苏俄革命理论和文艺论争中汲取斗争的养料。论文为此追溯了苏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和“岗位派”的历史,指出在与托洛茨基、沃隆斯基等人的论辩中,“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始终是苏俄政党所警觉和反对的。苏俄文艺论争史料的翻译激发了文学家们很大的兴趣...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从文化革命走向社会革命
    1.2 20 年代初知识分子群体的分裂
    1.3 投身国民革命的文学青年
    1.4 文学与政治——历史观念的反省
第2章 宣传机构与走向宣传的文学
    2.1 国共双方在宣传方面的共识
    2.2 国民党宣传部与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对文艺的态度
    2.3 走向宣传的文学
第3章 苏俄对“无产阶级文学”口号的警觉
    3.1 “收编”无产阶级文化协会
    3.2 “岗位派”和沃隆斯基之间的论战
    3.3 托洛茨基的文学观点
第4章 苏俄文艺论战的翻译与反响
    4.1 从个人的角度阐释苏俄文艺理论
    4.2 探寻“无产阶级文学”
    4.3 “宣教者”与“思想家”
第5章 国共合作对于阶级斗争宣传的牵制
    5.1 国民革命的阶级合作框架
    5.2 五卅运动之后的宣传转向
    5.3 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第6章 难以掌控的群众力量
    6.1 “扩大革命”还是“深入革命”?
    6.2 “走在革命前面”的群众力量
    6.3 超出可控范围的工农运动
第7章 词与物——知识分子的困惑
    7.1 “到民间去!”——文学家的“越界”烦恼
    7.2 知识分子的“阶级角色”与彷徨
    7.3 回到列宁:赋予革命知识分子合法性
    7.4 词与物——如何有效地描述和理解世界?
第8章 文学作品中的革命方向
    8.1 “左”与“右”之间的“动摇”
    8.2 从左拉到托尔斯泰
    8.3 “钻玻璃的苍蝇”——寻求革命的答案
    8.4 现实主义的方向
第9章 结论
    9.1 《新民主主义论》对“革命阶段论”的定位
    9.2 国民革命与“无产阶级文学”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左翼文学的几个问题[J]. 王富仁.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01)
[2]新诗人的棒喝[J]. 中夏.  中国青年. 1923 (07)



本文编号:3482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482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7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