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7 08:44
本文主要分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分别是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建构过程、建构层面、建构力量及其留下的文化印迹。第一部分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主要是陶渊明的基本真实和自我神化。前者从形貌、居所与社交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考察。从最直观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的陶渊明形象,就已经经过了民族心理、文化理想的包装和美化。背、侧画法表明对陶渊明精神气质的更深入关注和面容五官在此情况下的悄然退避。陶渊明与玫瑰花的另类搭配则表明其形象在流传过程中渗入的其它文化因素和固有形象的变形。陶渊明的居所是自然化的形态,他充满爱意的语气和诗意化的描绘以及方位词语在环境描绘中的普遍使用表明“吾庐”是他对自我和人生进行透彻的思考和再三确认之后自觉选择的象征物,陶渊明是个自我的诗人。他对居所的称呼则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园与农耕文明和自然的关系。社交关系方面从赠答诗切入,从他的赠答诗的数量比例和创作时间、答诗与赠诗的比例、称呼的方式说明陶渊明归隐后仍被认为是文人群体中的成员,而他也没有拒绝参与这种社交活动,但处于被动地位,他希望通过正式的职务称呼拉开与赠答者的距离,同时不显眼地强调自身的隐士身份。赠答诗也是他塑造自我形象、渴望知音、寻求...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作为文化符号的陶渊明
一、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基础
(一) 陶渊明的基本真实与想象:形貌、居所与社交
(二) 陶渊明的自我神化
二、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
(一) 陶渊明生平事迹的不断添加和形象的逐渐定型
(二) 陶渊明声名的上升轨迹和文化形象的变化过程
三、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层面
(一) 不怜于物的中国性格
(二) 多重身份的集合和思想的多层次性
(三) 生活态度:人间情怀与天人呼吸
四、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力量
(一) 偶像崇拜与文化英雄
(二) 读者:各种社会阶层的接受与认知
(三) 争论导致的形象冲突
(四) 异域视野
五、陶渊明形象留下的文化印迹
(一) 东篱菊
(二) 陶公酒
(三) 桃花源
(四) 舟船与渔夫
(五) 北窗高卧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J]. 袁行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2]读陈洪绶《博古叶子》陶渊明像[J]. 袁行霈. 荣宝斋. 2005(02)
[3]谈陶渊明创作《搜神后记》的三种可能性[J]. 李剑锋. 九江师专学报. 2004(04)
[4]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原型在何处?[J]. 刘希波. 九江师专学报. 2004(03)
[5]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J]. 陈忠. 九江师专学报. 2003(04)
[6]从接受史的角度蠡测陶渊明与慧远之关系——汤用彤先生《十八高贤传》伪作说补正[J]. 李剑锋. 九江师专学报. 2003(04)
[7]关于朱光潜“静穆”说的论争及其演变[J]. 钟优民.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4)
[8]清人极度儒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J]. 王明辉. 九江师专学报. 2003(03)
[9]陶渊明在元明清及近代的地位及影响[J]. 高建新. 零陵学院学报. 2003(03)
[10]试论金源诗学的尊陶之风[J]. 高林广.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本文编号:3521934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作为文化符号的陶渊明
一、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基础
(一) 陶渊明的基本真实与想象:形貌、居所与社交
(二) 陶渊明的自我神化
二、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
(一) 陶渊明生平事迹的不断添加和形象的逐渐定型
(二) 陶渊明声名的上升轨迹和文化形象的变化过程
三、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层面
(一) 不怜于物的中国性格
(二) 多重身份的集合和思想的多层次性
(三) 生活态度:人间情怀与天人呼吸
四、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力量
(一) 偶像崇拜与文化英雄
(二) 读者:各种社会阶层的接受与认知
(三) 争论导致的形象冲突
(四) 异域视野
五、陶渊明形象留下的文化印迹
(一) 东篱菊
(二) 陶公酒
(三) 桃花源
(四) 舟船与渔夫
(五) 北窗高卧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J]. 袁行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2]读陈洪绶《博古叶子》陶渊明像[J]. 袁行霈. 荣宝斋. 2005(02)
[3]谈陶渊明创作《搜神后记》的三种可能性[J]. 李剑锋. 九江师专学报. 2004(04)
[4]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原型在何处?[J]. 刘希波. 九江师专学报. 2004(03)
[5]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J]. 陈忠. 九江师专学报. 2003(04)
[6]从接受史的角度蠡测陶渊明与慧远之关系——汤用彤先生《十八高贤传》伪作说补正[J]. 李剑锋. 九江师专学报. 2003(04)
[7]关于朱光潜“静穆”说的论争及其演变[J]. 钟优民.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4)
[8]清人极度儒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J]. 王明辉. 九江师专学报. 2003(03)
[9]陶渊明在元明清及近代的地位及影响[J]. 高建新. 零陵学院学报. 2003(03)
[10]试论金源诗学的尊陶之风[J]. 高林广.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本文编号:3521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21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