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生命意识
发布时间:2021-12-10 10:28
屈原主要生活于战国末期楚国楚怀王和顷襄王两代,当时正是楚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具有深深爱国情的屈原认识到了变法革新的重要性,因而成为楚国上流社会改革派的主力成员,与贵族保守派进行了一场顽强的对抗,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成自己的人生政治理想,由此他内心世界出现了一系列的生命体验,无论生命历经多少沧桑,他至死至终保持着一颗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楚国的消亡使他的政治人生理想破灭了,最终走上了自沉泪罗江的道路。自战国以降,屈原的精神就贯穿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论文中研究屈原,是寻找屈原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生命,从他自身的生命物质形态和生命情感出发,也就是看到他自身个性的方面,同时把个体生命融入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中,找出他生命观的价值所在,这也正是他精神的重要方面。生命是文学的主题,文学是人为的精神作品,生命又是人的物质形态与精神的统一,那么生命主题就是文学的核心。屈原具有坚定的生命意识,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这种生命价值的实现。在这一追求中遭遇到现实阻碍和生命本身短暂消逝的双重阻力,使他产生了激越的生命情绪,并陷入痛苦的反思之中,在他的作品中也是反复陈述...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生命意识的内涵
第二章 屈原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
2.1 屈原生命本体观
2.2 屈原生命价值观
第三章 屈原生命意识产生的具体原因
3.1 思想根源:儒家文化生命哲学
3.2 文化背景:楚民族的生命气质
3.3 自身因素:个人素质与后天修养
3.4 历史条件:时代变革与政治动荡
第四章 屈原生命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4.1 汉贾谊对其生命意识的直接继承
4.2 两汉以后屈原生命精神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本叙事与人格分析:青壮年屈原的心路历程[J]. 彭红卫,都春屏.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2]屈原的忧患意识及其艺术表现[J]. 唐祖敏.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3]论屈原的忧患意识[J]. 唐祖敏. 梧州学院学报. 2006(04)
[4]屈原的为政思想在《离骚》中的体现[J]. 王增斌.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5]浅议屈原诗歌的生命观[J]. 缪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6(03)
[6]从屈原作品透视其悲剧的文化蕴含[J]. 苑慧香.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6)
[7]论诗人之死——从屈原《怀沙》看其死亡恐惧及其消解[J]. 蔡红燕.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05)
[8]双重焦虑与屈原之死[J]. 彭红卫. 云梦学刊. 2006(03)
[9]屈原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思考[J]. 庄和美. 船山学刊. 2006(02)
[10]屈原《离骚》创作心理简论[J]. 陈金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博士论文
[1]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D]. 王凤霞.东北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屈原、曹植之挫折情绪与其文学意象[D]. 王赠怡.重庆师范大学 2004
[2]试论曹植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D]. 孙津华.郑州大学 2003
[3]屈原与先秦诸子[D]. 孙雪霞.汕头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32439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生命意识的内涵
第二章 屈原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
2.1 屈原生命本体观
2.2 屈原生命价值观
第三章 屈原生命意识产生的具体原因
3.1 思想根源:儒家文化生命哲学
3.2 文化背景:楚民族的生命气质
3.3 自身因素:个人素质与后天修养
3.4 历史条件:时代变革与政治动荡
第四章 屈原生命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4.1 汉贾谊对其生命意识的直接继承
4.2 两汉以后屈原生命精神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本叙事与人格分析:青壮年屈原的心路历程[J]. 彭红卫,都春屏.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2]屈原的忧患意识及其艺术表现[J]. 唐祖敏.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3]论屈原的忧患意识[J]. 唐祖敏. 梧州学院学报. 2006(04)
[4]屈原的为政思想在《离骚》中的体现[J]. 王增斌.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5]浅议屈原诗歌的生命观[J]. 缪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6(03)
[6]从屈原作品透视其悲剧的文化蕴含[J]. 苑慧香.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6)
[7]论诗人之死——从屈原《怀沙》看其死亡恐惧及其消解[J]. 蔡红燕.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05)
[8]双重焦虑与屈原之死[J]. 彭红卫. 云梦学刊. 2006(03)
[9]屈原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思考[J]. 庄和美. 船山学刊. 2006(02)
[10]屈原《离骚》创作心理简论[J]. 陈金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博士论文
[1]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D]. 王凤霞.东北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屈原、曹植之挫折情绪与其文学意象[D]. 王赠怡.重庆师范大学 2004
[2]试论曹植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D]. 孙津华.郑州大学 2003
[3]屈原与先秦诸子[D]. 孙雪霞.汕头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32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3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