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桂林抗战文学传承型特质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21-12-11 19:05
抗战文学是桂林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广西、西南以至整个中国抗战救亡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桂林抗战文学进行总体考察,并在既有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概括与提炼。桂林抗战文学运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过程,它包含着、承继着、显现着伟大的民族文化精神。整个抗战期间,桂林抗战文学自觉承载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精神,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仅在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给予了最具历史感和时代感的诠释。前世之师,后事不忘。本选题围绕桂林抗战文学与民族文化精神传承问题开展的学术研究,意在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桂林抗战文学,以揭示伟大历史活动中所蕴涵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学理的思考和历史的借鉴。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桂林抗战文化兴起的背景。通过对桂林历史文化的简要回顾与介绍,包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底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桂林文学界、抗战时期广西社会的政治环境与文化氛围、桂林抗战...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桂林抗战文学的崛起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底蕴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桂林文学界
三、抗战时期广西的社会政治环境与文化氛围
四、桂林抗战文学阵营的形成
第二章 高扬现实主义旗帜——文艺创作思想与桂林抗战文学传承型特质之考察
第一节 桂林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思想传承
一、提出创作现实主义的抗战文学作品
二、探讨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
三、提倡对文学艺术主题的现实主义挖掘
第二节 桂林抗战文学对“文以载道”传统的继承
一、强调文学必须为抗战服务
二、批判与抗战无关的文学创作倾向
第三节 关于文学“大众化”与“民族化”论争的一些思考
一、“民族化”、“大众化”本身就是文化传承具象
二、通俗化之于大众化
三、“民族化”之于大众化
第三章 民族精神风骨的呐喊——文艺创作题材与桂林抗战文学传承型特质之考察
第一节 战争题材创作:熔铸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坚强信念
一、控诉日寇暴行捍卫民族尊严
二、讴歌抗战军民英勇杀敌报国
第二节 爱国主义题材创作:歌颂民族英雄批判投降卖国
一、批判卖国主义鞭挞投降变节
二、在历史的追寻中培塑民族意识
第三节 乡土题材创作:对祖国对家乡对故土对人民的深深眷恋
一、在对残酷战争现实的解析中传递思乡之情
二、土地意识与民族意识的结合与升华
第四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
一、深刻的自我反省与精神批判
二、号召知识分子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第四章 理性思考后的回归——文艺创作风格与桂林抗战文学传承型特质之考察
第一节 从浮浅走向沉稳的文学创作风格
一、战火中孕育的时效性文学
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由浮躁走向沉稳
三、小结——文学是对社会内里最深切的探寻
第二节 从一味歌颂向暴露讽刺转变的文学创作倾向
一、英雄主义赞歌在抗战中的涌现与传诵
二、再度扬起文学批判的利器——讽刺性喜剧与小说的大量涌现
三、继承鲁迅传统的抗战杂文
四、小结——文学是反观社会的犀利透视镜
第三节 由一元向着多元发展的文学创作趋势
一、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全面透视
二、对人性的深刻反省
三、对民主的呼唤
四、对现实黑暗与腐败的抨击
五、小结——理性回归后的文学凝重而博大
第五章 桂林抗战文学的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第一节 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
一、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决反抗一切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报国情怀
二、挺起民族的脊梁——不畏强暴勇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民族忧患意识
第二节 推动了桂林抗战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桂林抗战文学推动了广西军民的抗敌斗争
第四节 桂林抗战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
一、在文学民族化道路上取得的可喜成就
二、桂林抗战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大影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广西文学在晚清的崛起[J]. 王德明. 南方文坛. 2007(04)
[2]从“文以载道”看抗战文学[J]. 瞿毅.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06)
[3]抗战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论争[J]. 金安利. 重庆社会科学. 2005(11)
[4]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发展的社会政治因素[J]. 詹永媛.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04)
[5]论桂林抗战文化资源的文学价值意义[J]. 苏光文.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6)
[6]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J]. 罗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01)
[7]试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在广西抗日救亡斗争中的作用[J]. 詹永媛.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6)
[8]文化视野中的抗战文学[J]. 高文波.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4)
[9]抗战文艺研究60年回眸[J]. 章绍嗣. 抗日战争研究. 1998(04)
[10]略论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诗歌创作[J]. 黄绍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1)
硕士论文
[1]抗战时期文化名人群体与桂林文化城关系研究[D]. 徐健.湖南师范大学 2006
[2]关于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几个问题的探讨[D]. 黄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本文编号:3535226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桂林抗战文学的崛起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底蕴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桂林文学界
三、抗战时期广西的社会政治环境与文化氛围
四、桂林抗战文学阵营的形成
第二章 高扬现实主义旗帜——文艺创作思想与桂林抗战文学传承型特质之考察
第一节 桂林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思想传承
一、提出创作现实主义的抗战文学作品
二、探讨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
三、提倡对文学艺术主题的现实主义挖掘
第二节 桂林抗战文学对“文以载道”传统的继承
一、强调文学必须为抗战服务
二、批判与抗战无关的文学创作倾向
第三节 关于文学“大众化”与“民族化”论争的一些思考
一、“民族化”、“大众化”本身就是文化传承具象
二、通俗化之于大众化
三、“民族化”之于大众化
第三章 民族精神风骨的呐喊——文艺创作题材与桂林抗战文学传承型特质之考察
第一节 战争题材创作:熔铸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坚强信念
一、控诉日寇暴行捍卫民族尊严
二、讴歌抗战军民英勇杀敌报国
第二节 爱国主义题材创作:歌颂民族英雄批判投降卖国
一、批判卖国主义鞭挞投降变节
二、在历史的追寻中培塑民族意识
第三节 乡土题材创作:对祖国对家乡对故土对人民的深深眷恋
一、在对残酷战争现实的解析中传递思乡之情
二、土地意识与民族意识的结合与升华
第四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
一、深刻的自我反省与精神批判
二、号召知识分子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第四章 理性思考后的回归——文艺创作风格与桂林抗战文学传承型特质之考察
第一节 从浮浅走向沉稳的文学创作风格
一、战火中孕育的时效性文学
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由浮躁走向沉稳
三、小结——文学是对社会内里最深切的探寻
第二节 从一味歌颂向暴露讽刺转变的文学创作倾向
一、英雄主义赞歌在抗战中的涌现与传诵
二、再度扬起文学批判的利器——讽刺性喜剧与小说的大量涌现
三、继承鲁迅传统的抗战杂文
四、小结——文学是反观社会的犀利透视镜
第三节 由一元向着多元发展的文学创作趋势
一、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全面透视
二、对人性的深刻反省
三、对民主的呼唤
四、对现实黑暗与腐败的抨击
五、小结——理性回归后的文学凝重而博大
第五章 桂林抗战文学的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第一节 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
一、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决反抗一切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报国情怀
二、挺起民族的脊梁——不畏强暴勇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民族忧患意识
第二节 推动了桂林抗战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桂林抗战文学推动了广西军民的抗敌斗争
第四节 桂林抗战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
一、在文学民族化道路上取得的可喜成就
二、桂林抗战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大影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广西文学在晚清的崛起[J]. 王德明. 南方文坛. 2007(04)
[2]从“文以载道”看抗战文学[J]. 瞿毅.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06)
[3]抗战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论争[J]. 金安利. 重庆社会科学. 2005(11)
[4]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发展的社会政治因素[J]. 詹永媛.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04)
[5]论桂林抗战文化资源的文学价值意义[J]. 苏光文.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6)
[6]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J]. 罗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01)
[7]试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在广西抗日救亡斗争中的作用[J]. 詹永媛.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6)
[8]文化视野中的抗战文学[J]. 高文波.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4)
[9]抗战文艺研究60年回眸[J]. 章绍嗣. 抗日战争研究. 1998(04)
[10]略论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诗歌创作[J]. 黄绍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1)
硕士论文
[1]抗战时期文化名人群体与桂林文化城关系研究[D]. 徐健.湖南师范大学 2006
[2]关于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几个问题的探讨[D]. 黄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本文编号:3535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3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