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无地——论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发布时间:2022-01-19 07:3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位作家。他的思想构成因素比较复杂,楚文化是其思想构架的一个大背景,同时,他又受到老庄道家文化和现代性因素的影响。凡此种种,造成沈从文难以逃脱的命运,那就是在各种不同乃至互相矛盾的思想中无法抉择,最后只能在边缘或夹缝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相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沈从文所经历的精神上的矛盾是非常复杂的,他走着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的道路。本文正是试图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进行分析、概括,并在此基础上真正走近沈从文的精神世界,探索其意义。 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回顾沈从文研究史上的情况及研究现状,并简要说明不同学者对于沈从文这一作家研究时出现的针锋相对的观点及其原因。 第二部分旨在对沈从文的思想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文章认为楚文化、老庄道家文化都对其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他的身上又有着不完全的现代意识,种种因素在他的身上并没有统一,而是矛盾的、不断交锋的状态,它们共同构成了沈从文复杂的思想情感。 第三部分着重通过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对其人生的矛盾与痛苦进行探析。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的身份闯入都市,却又成了一个作家、文学教授,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在都市和乡土的两难...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我在何处?”——沈从文研究的悖论
二、“谁在言说?”——沈从文的思想构成
1、沈从文与楚文化
2、沈从文与老庄道家文化
3、沈从文的现代意识
三、“行走于无地”——沈从文的人生与创作困境
1、一个失乐园的乡下人
2、行走于无地
3、无路的悲剧
四、结语——暗夜独行后的退守
五、注释
六、参考书目
七、参考论文
八、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暗夜独行——1938—1949年的沈从文精神及心理状态分析[J]. 邱艳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6)
[2]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中断原因探讨[J]. 王红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04)
[3]屈原、沈从文、高行健比较研究[J]. 金介甫,彭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4]沈从文创作中的湘楚文化特质[J]. 罗春兰. 江汉论坛. 2003(03)
[5]沈从文的"凤凰情结"及其小说的文化特质[J]. 杨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6]试论沈从文创作边城世界的现代文化意识[J]. 王文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7]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双子星座——沈从文和高行健文学道路之比较[J]. 余杰. 社会科学论坛. 2002(10)
[8]沈从文的恋水情结[J]. 王向阳. 山东社会科学. 2001(05)
[9]沈从文与道家文化[J]. 钱少武. 江西社会科学. 2001(10)
[10]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特征[J]. 袁爱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本文编号:3596465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我在何处?”——沈从文研究的悖论
二、“谁在言说?”——沈从文的思想构成
1、沈从文与楚文化
2、沈从文与老庄道家文化
3、沈从文的现代意识
三、“行走于无地”——沈从文的人生与创作困境
1、一个失乐园的乡下人
2、行走于无地
3、无路的悲剧
四、结语——暗夜独行后的退守
五、注释
六、参考书目
七、参考论文
八、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暗夜独行——1938—1949年的沈从文精神及心理状态分析[J]. 邱艳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6)
[2]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中断原因探讨[J]. 王红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04)
[3]屈原、沈从文、高行健比较研究[J]. 金介甫,彭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4]沈从文创作中的湘楚文化特质[J]. 罗春兰. 江汉论坛. 2003(03)
[5]沈从文的"凤凰情结"及其小说的文化特质[J]. 杨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6]试论沈从文创作边城世界的现代文化意识[J]. 王文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7]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双子星座——沈从文和高行健文学道路之比较[J]. 余杰. 社会科学论坛. 2002(10)
[8]沈从文的恋水情结[J]. 王向阳. 山东社会科学. 2001(05)
[9]沈从文与道家文化[J]. 钱少武. 江西社会科学. 2001(10)
[10]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特征[J]. 袁爱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本文编号:3596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9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