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心理考察
发布时间:2025-08-12 20:25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对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心理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全文分五部分,包括绪论和正文四章。“绪论”回顾了以前学者对女性的研究现状,提出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并对相关女性心理的概念作了界定。正文包括以下四部分: 第一章主要以《诗经》、《左传》为依据,对西周至春秋宗法制初形成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心理特征加以考察。 《诗经》中有很多体现男女婚恋自由的诗歌,也有的诗歌体现了那时已经有了媒妁婚制,并且男尊女卑思想已经在诗歌里有所体现。所以在《诗经》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心理也是较为复杂的。本章重点考察了《诗经》中女性婚恋心理的复杂状况,并指出了这些复杂状况所产生的时代背景。 《左传》中的女性,以往的研究多注重分析其形象,本文则重点分析了《左传》中女性的深层心理意识和观念,即女性在婚姻爱情上的自主心理、在男权社会压迫之下的抗争心理以及贵族女性强烈的权力意识和宗国观念。女性这些心理特点同样与其所生活的春秋这个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第二章主要以《战国策》和屈原、宋玉等文人作品为依据,对战国时期的女性心理特点进行了...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回顾
二、选题缘由和意义
三、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西周至春秋宗法制初形成时期的女性心理
第一节 西周至春秋宗法制初形成时期的社会状况
第二节 怡情悦性的自然之声与痛苦哀怨的压抑之音—《诗经》中的女性心理考察
第三节 自主、抗争心理与权力意识、宗国观念—《左传》中女性深层心理意识探悉
第二章 战国乱世时代多元化的的女性心理
第一节 个性心理的真实展现—论《战国策》中的女性群体的多元化心理
第二节 哀怨的心绪,佚荡的情思—论屈宋失意文人笔下的神女心理
第三章 秦及西汉时期儒家纲常产生之初时代的女性心理
第一节 秦之增重礼法及汉初儒家纲常的确立
第二节 丰富炽热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解读汉代著名的离经叛道的女性卓文君
第三节 汉代后宫女性的争宠、固宠心理—由《史记》《汉书》中的后宫争宠论古代女性之“妒”
第四章 东汉时期妇教确立妇德加强时期的女性心理
第一节 东汉时期妇教和妇德的强化
第二节 从悦慕到规避—论汉代采桑女较《诗经》时代采桑女的心理变异
第三节 怨愤、压抑和抗争—谈东汉礼教制度对刘兰芝心理的折磨
第四节 苦闷难言的寂寞情坏—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4059092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回顾
二、选题缘由和意义
三、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西周至春秋宗法制初形成时期的女性心理
第一节 西周至春秋宗法制初形成时期的社会状况
第二节 怡情悦性的自然之声与痛苦哀怨的压抑之音—《诗经》中的女性心理考察
第三节 自主、抗争心理与权力意识、宗国观念—《左传》中女性深层心理意识探悉
第二章 战国乱世时代多元化的的女性心理
第一节 个性心理的真实展现—论《战国策》中的女性群体的多元化心理
第二节 哀怨的心绪,佚荡的情思—论屈宋失意文人笔下的神女心理
第三章 秦及西汉时期儒家纲常产生之初时代的女性心理
第一节 秦之增重礼法及汉初儒家纲常的确立
第二节 丰富炽热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解读汉代著名的离经叛道的女性卓文君
第三节 汉代后宫女性的争宠、固宠心理—由《史记》《汉书》中的后宫争宠论古代女性之“妒”
第四章 东汉时期妇教确立妇德加强时期的女性心理
第一节 东汉时期妇教和妇德的强化
第二节 从悦慕到规避—论汉代采桑女较《诗经》时代采桑女的心理变异
第三节 怨愤、压抑和抗争—谈东汉礼教制度对刘兰芝心理的折磨
第四节 苦闷难言的寂寞情坏—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4059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405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