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圆融之境:丰子恺审美理想论
本文关键词:“四心”圆融之境:丰子恺审美理想论
更多相关文章: 丰子恺 审美理想 真善美 艺术心 宗教心 仁心 童心
【摘要】:对丰子恺的审美观的认识,需要放在现实?艺术?宗教的"三层楼"的比喻中。现实层是基础,亦是最终旨归,艺术层兼有本体意义与枢纽作用双重身份,宗教层是至高境界,对下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丰子恺认为,对"真"的最深刻的揭示惟有宗教能够担当;"善"是佛教之慈悲与儒家之仁的结合;"美"包含与内容无涉的形式之美以及以真善为底子的精神之美,后者高于前者,精神之美具有佛教的蕴涵。艺术心与宗教心相沟通,同时还与仁心、童心相沟通,"四心"相通达至圆融之境,构成了丰子恺独特的审美理想。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丰子恺 审美理想 真善美 艺术心 宗教心 仁心 童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51015)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审美理想是指关于美的观念意识与范型模式,由个人的审美趣味、人格境界与社会的审美关系、审美实践等因素综合作用而成。对丰子恺来说,美与艺术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对它们的认识需要放在一个充满张力的结构中,这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的“三层楼”的比喻。一、艺术的定位:“三层楼”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吴正茂;赵永伟;;法律儒家化新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成;;晋宋至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和谐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解明;;浅谈有时代特色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5 马赛;;后期墨家名实观初探[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向佐群;;环境协同论与老庄哲学的解读与同构[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7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乌杰;;和谐社会与改革[A];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体改研究会2005年北京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健;;孔子“天人”思想研究[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天问;当代工笔花鸟画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杜娟;论公务员的自我实现[D];湘潭大学;2010年
9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峰;丰子恺早期散文的抒情艺术[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2 张彦娟 ,宋莉洁;人走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丰子恺漫画展》掠影[J];河北教育;2005年10期
3 周江;周加殠;;谈丰子恺和他的漫画[J];书画艺术;2007年02期
4 瘦谷;;丰子恺先生的“美丽错误”[J];养生大世界(B版);2007年11期
5 前程;;丰子恺说“丰”[J];秘书之友;2010年04期
6 前程;;丰子恺说“丰”[J];半月选读;2010年11期
7 林少华;;丰子恺与竹久梦二之间[J];书城;2011年03期
8 ;丰子恺先生骨灰安放仪式在上海举行[J];美术;1979年06期
9 丰一吟;李叔同、丰子恺与杭州[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10 汤哲声;;丰子恺散文论[J];文学评论;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霞;;丰子恺的出版情怀[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2 萧平;;丰子恺先生的画史位置[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3 王泉根;王蕾;;佛心·童心·诗心——丰子恺现代散文新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4 陈封雄;;现代中国漫画的先驱者——陈师曾[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5 缪印堂;;漫画姓“漫”[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6 吕晓英;;论白马湖作家群的出版活动[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7 丰子恺;;论漫画二题[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8 龙圣明;;谈中国幽默二题[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9 毕克官;;小中见大 弦外余音 ——读《子恺漫画》札记[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10 章士em;;章锡琛与开明书店[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琦;漫画之乡有了丰子恺传人[N];嘉兴日报;2007年
2 冯红;佛性童心丰子恺[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张斌;丰子恺诗画境界[N];人民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侯丽;上海丰子恺旧居:“民办公助”的新模式[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赵燮 金池;纪念博学多才的漫画家丰子恺[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陈星;丰子恺赴重庆之缘[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余连祥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丰子恺:审美教育长养“赤子之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浙江 邹汉明;丰子恺:文如其画[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胡馨婷;一路寻根一路记录[N];嘉兴日报;2007年
10 茅林;重温丰子恺漫画[N];中国文化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剑;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黄思源;丰子恺文学创作与绘画[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斌;丰子恺绘画中的诗意[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4 王文新;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5 唐灿辉;童年之美[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文勇;科学与人文:中国现代作家的价值选择[D];厦门大学;2009年
7 肖玉华;江南士风:中国当代散文的一种文化选择[D];苏州大学;2007年
8 刘基玫;李叔同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颜榴;印象派与20世纪中国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俞玮娅;视觉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漫画艺术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昊;结合丰子恺的生平谈其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特点[D];吉林大学;2012年
2 杜敬敬;丰子恺休闲生活、艺术与境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孙海君;以法润生—丰子恺[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杜晓彦;论丰子恺的儿童生活观[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5 姜婷婷;丰子恺情趣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6 王建云;文革中的丰子恺:书信诗词·散文·漫画[D];复旦大学;2010年
7 姜琳;丰子恺美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晓峰;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9 李倩倩;论丰子恺的诗性散文[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朝建;丰子恺艺术美学思想探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23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2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