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艺方法在社会动员中的有效运用

发布时间:2017-07-06 00:09

  本文关键词:文艺方法在社会动员中的有效运用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动员 文艺方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摘要】:运用文艺方法进行社会动员是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文艺方法的社会动员作用,准确把握文艺动员的特征,坚持把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把文艺创作与文艺传播结合起来、把传统文艺形式与现代文艺形式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党的社会动员的有效性,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关键词】社会动员 文艺方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分类号】:I02;D61
【正文快照】: 当前,我国社会动员的根本目的在于动员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中国由世界大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动员贯穿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而且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袁银枝;浅谈制度主客体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郑文瑜;试论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8 焦秀君;;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9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邓晓宇;;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王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华;;浅析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社会动员的经验——以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对农民的启蒙和教育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王廷军;;戏剧与抗战时期的社会动员[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10期

3 高冬梅;;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救助工作中的社会动员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04期

4 张丽梅;艾虹;;抗战时期中共社会动员指导思想评析[J];理论前沿;2009年04期

5 许东雪;;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历史考察[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6 叶青;;对“文革”时期群众组织与社会动员的反思——以福建群众组织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7 袁玉芳;;现代化视野下建国初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的社会动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12期

8 张丽梅;;抗战时期国民党社会动员指导思想研究[J];前沿;2010年22期

9 李俊宝;;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动员[J];沧桑;2008年06期

10 姚曙光;论湖南近代社会动员的乡土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龚波;姜宁宁;;今天我们如何更好的动员青少年——北京共青团青少年社会动员案例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2 蒋亚隆;;在线群体中的社会动员模式探析[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9)——1949-2009:共和国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国论文集[C];2009年

3 付晓静;;大众媒介与北京奥运会的社会动员[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李伟;王培训;王明;;当前普查社会动员方式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树新;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方法及创新[N];安徽日报;2011年

2 刘晓颖;社会动员尤需加强[N];云南日报;2014年

3 市委常委 副市长 王克建;全社会动员努力打好扶贫攻坚战[N];大同日报;2014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刘海音;重新发现“社会动员”[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胡俊修 钟爱平;《群众》杂志与中共抗战时期的社会动员[N];光明日报;2013年

6 卢元镇;体育参与是社会动员的结果[N];中国体育报;2006年

7 任知寰;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的社会动员体系[N];联合时报;2008年

8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研究员 李江涛;广泛的社会动员是社会建设基础[N];南方日报;2012年

9 青连斌;有效掌控网络人际动员新模式[N];文汇报;2005年

10 本报评论员;党的领导和社会动员的壮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丽梅;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晏雪平;江西国统区社会动员研究,,1928-1945[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东雪;“大跃进”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龙胜蓝;中国政府社会动员的适度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乔士华;从社会动员到意义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燕芽;国家进场:乡村再组织中的社会动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康翠迪;媒介社会动员方式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6 刘颖;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高晶;大庆石油会战时期的社会动员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8 杨红运;战前江苏省保甲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岳琢;社会动员与地方NPO的品牌建构[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姜雪;个人引发网络社会动员过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24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24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c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