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文学》与《译丛》: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模式的范例

发布时间:2017-07-14 11:24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学》与《译丛》: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模式的范例


  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出版 《中国文学》 《译丛》 “走出去”


【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史上的典型成功个案,翻译文学杂志《中国文学》与《译丛》在出版定位、译介内容、翻译主体与出版发行等方面,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运营模式。毋庸置疑,对于当前正在孜孜探寻翻译出版模式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宏伟战略而言,这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与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翻译出版 《中国文学》 《译丛》 “走出去”
【基金】: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0SQRW059ZD)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46;H059;G237.5
【正文快照】: 《中国文学》(北京)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向世界译介中国文学的、影响最大的大陆出版物。《译丛》(中国香港)则是港澳台地区最早向西方英译中国文学、最受海外读者欢迎的杂志。笔者拟探析它们的运营模式,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翻译出版提供若干启示。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介甫;查明建;;中国文学(一九四九-一九九九)的英译本出版情况述评[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3期

2 阿卞;;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反应[J];对外大传播;199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军;冯丹丹;;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2 杨朝军;;翻译单位——动态的语篇单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吴逾倩;赵文通;;以张谷若译《苔丝》为例的译者风格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陈瑾;;弥合文化意象差异:汉英隐喻翻译取向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冯春波;;试论翻译与向国外弘扬中华文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张明;汤燕瑜;;“三美”原则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体现[J];长城;2011年06期

7 苏攀;;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看词汇的范畴跨级翻译——以赫兹列的散文精选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8 刘金龙;古诗翻译中审美再现的创造性技巧[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9 黄敏;王艳艳;;文化翻译中译者的角色[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文军;翻译批评:分类、作用、过程及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帆;;描写?规定?——译学词典的编纂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孙迎春;;实践型译学词典——兼评《史氏汉英翻译大词典》[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曾东京;苏珊;;论翻译学词典的附录[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远庆;韩淑红;;谈规范性翻译学词典的特点[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赵巍;;翻译学术语规范化的实践及效果反思[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吕佳擂;任东升;;如何确定翻译家的国别归属[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潘月明;郭秀芝;;高校译名“回译”难 春风难度“大学”关——以国内“理工大学”校名英文翻译为例[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刘燕萍;;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看译者主体性——《法国中尉的女人》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6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郭兰英;“适者生存”: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鲍同;山崎丰子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宝丹;对比视角: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宗岱译本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芮雪梅;赖斯翻译批评理论关照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译本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马晓云;从对话意识看林语堂英文创作中的翻译现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邓琼;从功能派翻译论角度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俭;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小说翻译[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7 杨瑛;郑太朴科学活动及其科学思想探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海镇;论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1年

9 高捷;从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看中国民俗词语的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融雪;陕北民歌翻译中的文化传真[D];西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仕中;浅论中国文学中的自然观[J];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03期

2 王宁;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中国文学──《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阐释》序[J];文学自由谈;1994年04期

3 贾植芳,王同坤;父亲雕像的倾斜与颓败——谈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亵渎父亲”母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03期

4 刘心武;;乱花迷眼——从两性关系的描述,看中国文学的新动向[J];书城;1996年04期

5 史铁生;;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J];作家;1997年07期

6 晓禽;;追溯与回归[J];创作评谭;1997年03期

7 路文彬;国家的文学──对于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一种理解[J];文艺争鸣;1999年04期

8 ;有此一说(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摘录)[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02期

9 税海模;21世纪中国文学展望三题[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10 张南;中国文学的一件事[J];小说评论;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颐武;;在新的起点思考新的价值[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2 谢冕;王光明;白倩;;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艰难前进[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3 章小叶;;浅谈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2008’西部文学论坛——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节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6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7 王纯菲;;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8 高楠;;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9 王立;;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10 关山;;神话历史化与中国文学品格——兼论神话教学的缺憾[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 杨志;中国文学应有自主创造的能力[N];文艺报;2005年

2 记者 邢晓芳;中国文学应多一些质朴感[N];文汇报;2000年

3 记者 袁f^;《中国文学编年史》编成出版[N];人民日报;2006年

4 文学所 郑永晓;成长中的学科门户网站——“中国文学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玉 实习记者 吴婷;抵达世界不同文明体系的心灵深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詹达;图史互证,树立中国文学新坐标[N];光明日报;2006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张贺敏;书写有尊严的打工生活[N];深圳商报;2006年

8 黄文山;海风吹拂下的《福建文学》[N];文艺报;2006年

9 ;评《中国文学排行榜》[N];中国旅游报;2002年

10 张涛;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N];文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南先;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4年

2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3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4 叶辉;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论纲[D];复旦大学;2004年

5 田广文;“群”与“己”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5年

6 金哲;朴齐家诗文学与中国文学之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7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汝良;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D];青岛大学;2007年

2 王娴;佩列文作品在中国[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3 薛诚;论梅里美小说的叙事艺术及与中国文学的关系[D];同济大学;2008年

4 赵强;返回“中国”:“体用”思维与“中国文学”发现自身的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薛岚;试论梅花诗中的中国与日本[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千光玉;梅湖陈o曈胫泄难е亓芯縖D];延边大学;2011年

7 金福花;《阳村集》与中国文学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8 左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教应对苦难的三种方式[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红梅;《慵斋丛话》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10 梅启波;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对欧洲的接纳与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40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40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3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