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伽达默尔阐释学角度看霍克斯《石头记》中谶诗的翻译
发布时间:2017-07-14 12:02
本文关键词:从伽达默尔阐释学角度看霍克斯《石头记》中谶诗的翻译
更多相关文章: 伽达默尔阐释学 霍克斯的《石头记》 谶诗 翻译
【摘要】:翻译不是简单地复制一部作品,亦步亦趋地跟随原作者的意图。译者在翻译之前对作品的阅读,和其他读者阅读文本一样,是一个理解和阐释的过程。语言需要阐释,特别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而其中诗歌更是具有“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刘勰1981:926)的神妙。因此,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其意义却没有随着作品的完成而呈现封闭的状态,而是不可穷尽的,它经由不同时代不同的读者解读,会生成不同的意义,文学作品具有开放的性质。本文根据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核心理论——偏见,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分析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经典《红楼梦》里的一种特别的诗—一谶诗的霍克斯的译文,以及霍氏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本文首先分析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核心理论。伽达默尔恢复了“偏见”的权利,他认为翻译也像理解和阐释文学文本一样,译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是一个阐释的过程,会生成他特有的对文本的理解。因为理解和阐释的主体是历史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也是历史的,因此理解的差异甚至有意的或无意的误读便不可避免。理解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和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由于历史的延续性,这个过程会是无限循环的。因此文本的理解也具有无限性,对于译本而言,也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的终极的译本。 在介绍了《红楼梦》中的谶诗以及谶的编制形式之后,本文会谈到霍克斯以及他的英译本《石头记》,分析原著作为客体的历史性以及译者霍克斯作为主体的历史性。对于译者霍克斯的偏见,本文主要从诗歌韵律,译文的选词用词,文化意象和典故四方面去分析。从而理解译者和文本,译者与期待读者的视域融合过程。并探究霍氏更多地使用归化翻译策略去处理文化信息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文学文本的开放性,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阐释不可能是惟一的,而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如此,理解的本体论属性也决定了理解的无限循环的过程。哲学阐释学理论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和范式,从理解的过程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并解释了多种译本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伽达默尔阐释学 霍克斯的《石头记》 谶诗 翻译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Contents10-12
- Introduction12-16
- Chapter 1 Brief Review of Hermeneutics16-24
- 1.1 Development of Hermeneutics17-19
- 1.2 Gadamer's Hermeneutics19-20
- 1.3 Enlightenment of the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o the Translation20-24
- Chapter 2 Prophecy Poetry in Hongloumeng and it's Rhetoric24-37
- 2.1 Source of Prophecy Poetry26-28
- 2.2 Foreshadowing of Prophecy Poetry in Hongloumeng and it's Rhetoric28-37
- Chapter 3 Hawkes's Translation of Prophecy Poetry in The Story ofthe Stone in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37-86
- 3.1 Hawkes and the Story of the Stone37-38
- 3.2 A Hermeneutic Interpretation38-82
- 3.2.1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39-43
- 3.2.1.1 Historicity of Hongloumeng39-42
- 3.2.1.2 Historicity of the Translator:Hawkes42-43
- 3.2.2 Prejudice of Hawkes as a Translator43-79
- 3.2.2.1 Prejudicc Against the Rhythm of Poetry43-51
- 3.2.2.2 Prejudice Against the Use of Words of Poetry51-60
- 3.2.2.3 Prejudice Against the Imagery of Poetry60-72
- 3.2.2.4 Prejudice Against the Allusion of Poetry72-79
- 3.2.3 Fusion of Horizons79-82
- 3.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Hawkes82-86
- 3.3.1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82-84
- 3.3.2 Analysis of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From an Effective History Perspective84-86
- Conclusion86-88
- Notes88-89
- Bibliography89-92
- Acknowledgements92-9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德让;重构·体验·融合——文学翻译的诠释学视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耿强;;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反思[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3 孙蓉蓉;;诗歌写作与诗人的命运——论古代诗谶[J];学术月刊;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540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40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