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鲁迅:精神结构建构之研究
本文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鲁迅:精神结构建构之研究
【摘要】: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是深刻的思想家,是超越时代的天才。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鲁迅的精神结构建构,对深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创作具有重大意义。本论题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的精神结构为研究对象,把目光集中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死屋十年”、鲁迅1909——1918的“沉默十年”,分别从作家的生平经历与社会政治遭遇两个角度,分析这两个“十年”对作家精神结构的建构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从而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鲁迅精神结构及其建构的根本特征。两位作家,在相似的个体遭遇和历史文化环境下,他们的现世生活分别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也反映了中俄两国深层次文化心理的差异。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引言”:主要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鲁迅比较研究的资料梳理。早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鲁迅比较研究,受到八十年代政治环境的影响,过于突出阶级、意识形态等概念,依据政治标准,对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近年来,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鲁迅的比较研究,主要从形式或思想主题来进行研究。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鲁迅精神结构的建构”。这部分主要论述两位作家精神结构。陀思妥耶夫斯基由早期的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转变为最终的以人道主义为基础,东正教、民族主义、人民根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思想:以上帝信仰为精神支柱,以民族为支点,以人民根基为基础,以个人道德的完善、社会的美好和谐为旨归。鲁迅早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浪漫主义思想,“科学救国”,后来的“弃医从文”,在经历现实的种种挫折和打击下,趋向于悲观、现实、绝望,产生了“怀疑——否定”型的思维特征,形成了以“立人”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思想。 “二、作家个人经历”。这部分主要从作家的个人经历入手,指出:两位作家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的人生经历极为相似,早年的家庭变故、改换专业(“弃军从文”和“弃医从文”);黑暗的中年(“死屋十年”和“沉默十年”),以及疾病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等等。“死屋十年”“沉默十年”对他们精神结构的建构产生重大作用。 “三、社会政治环境”。这部分分别论述两位作家所生活的十九、二十世纪中俄两国的社会政治环境,他们所遭遇的政治事件改变了他们的生命历程,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精神结构的建构。 “四、面对西方还是面向传统”。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作为两国知识分子的代表,面对西方文明,有着不同的态度,有过憧憬,有过失落,面对中俄两国相似的历史文化环境,他们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出路。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希望寄托于宗教性的个人道德完善,人类灵魂的拯救;鲁迅更多的关注于现世的立人救国思想启蒙。他们的精神结构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所抉择的出路,也反映了中俄两国深层次文化心理的差异。 “结语”:社会环境、个体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精神结构的形成。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鲁迅为代表的中俄两国知识分子,处身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在社会转型期选择了不同出路,他们代表了人文知识分子的良心。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鲁迅 精神结构 知识分子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03;I1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一、建构精神结构11-20
-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结构11-16
- (二) 鲁迅精神结构16-20
- 二、作家个人经历20-32
- (一) 早年的记忆: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20-22
- (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的青少年时代22-27
- (三) 病之花:疾病与作家创作27-32
- 三、社会政治环境32-36
- (一) 俄罗斯、中国社会政治环境32-33
- (二) 政治事件的直接冲击33-36
- 四、面对西方还是面向传统36-43
- (一) 面对西方36-39
- (二) 面向传统39-41
- (三) 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往何处去?41-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世鑫;;对鲁迅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的客观性与历史性分析[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王永生;“穿掘着灵魂的深处”——学习鲁迅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论札记[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1年03期
3 钱中文;“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J];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4期
4 曾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个性[J];阅读与写作;1997年04期
5 朱桂梅;;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性观[J];飞天;2010年24期
6 ;译后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Z1期
7 李火森;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特征[J];娄底师专学报;1986年01期
8 符玲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艺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9 李万春;;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中国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01期
10 张唯嘉;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偶合家庭[J];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辛;;评“还原鲁迅”说[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刘应争;;想象与反思:多副面孔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朱献贞;;近三十年来“文化大革命”中“鲁迅现象”研究的历史回顾[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凤林;;痛苦如何变成享受?——试论地下室人的意识学说[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张冰;;为什么对俄罗斯只能信仰?——从一首四行诗的阐释说起[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梦阳;;新世纪鲁迅学的新人新作[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雷达;;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9 郭启宏;;日下退思录[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10 程根荣;;方苞“义法”与散文双璧[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传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性[N];文艺报;2010年
2 湖南省长沙县人民法院 李少葵;初读《罪与罚》[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记者 章红雨;陀思妥耶夫斯基六次讲座中译本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4 李保平;作家纪德景仰的作家[N];辽宁日报;2008年
5 陈郑双;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坏书评[N];中华新闻报;2005年
6 苏文 学者;经由第三只眼看俄罗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李正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N];学习时报;2006年
8 洪兆惠;直面自己的内心问题[N];辽宁日报;2007年
9 杨明明 李昕;伟大的审问者[N];吉林日报;2001年
10 学者 止庵;期待已久的两套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宁;民俗学视阈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田全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4 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现代中国(1919-1949)[D];山东大学;2006年
5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7 耿海英;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梅颖;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及圣愚式人物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文辉;传统文化对周作人的影响以及周作人的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瑾;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杜庆波;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李艳春;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心理现实主义艺术[D];吉林大学;2004年
4 秦丽英;《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弑父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尚爱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作品的悲剧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玮;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白痴》的戏剧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永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鲁迅:精神结构建构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周莉;从《卡拉马佐夫兄弟》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戏剧化[D];浙江大学;2007年
9 郝杰;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主人公命运的宗教阐释[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晓光;《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隐喻性[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47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47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