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中人性回归主题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17:07
本文关键词:中西文学中人性回归主题比较研究
【摘要】:纵观文学的落落长河,人性是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人性回归成为每个时代或显或隐的召唤。从人性善恶论的争辩、从神人地位的不断变化,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人性回归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鉴于之前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多限于一种民族文化、或者仅对某些作家的个别作品比较,本文以一个宏观的角度,采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涉及哲学、宗教等学科的介入,力求将人性回归这一主题在中西文学间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和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文化跨地域、跨时间的精神功用,更好的反观人自身。 正文共文四章: 第一章,以文学的角度,对人性回归的概念做一个相对准确的界定;介绍人性回归主题在东西方文学中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以及与诸多学科之间的关系;阐述本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方向和目的。 第二章,通过横向的对产生人性回归主题的原因进行内容、类别的研究比较,得出中西文学中关于人性回归主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其加以归纳、分析。 第三章,以纵向的时间脉络为线索,把不同时代背景和环境下的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作为比较的平台,将中西文学中人性回归的途径分为相似和差异两大类,再按照内容的不同细化为若干典型的小类,并加以阐释。 第四章,对中西文学中人性回归主题的意义和影响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分别从人对自身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定位、对其他学科诸如法律、宗教的影响等四个方面阐释人性回归这一主题。 通过纵横两个维度的比较研究,对人性回归有更具体和完整的认识,从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分析研究中,体会中西文化的各具特色,以及这一文化主题的深远意义和魅力,以期帮助人们在文学的启示下正视自己,重新观照自己的生活,并在现世的漂泊感中找到坚实的依托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未来生活的信念。
【关键词】:人性回归 宗教 救赎 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03;I1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0
- 1 中西文学中人性回归主题的概述10-16
- 1.1 人性回归主题的界定10-11
- 1.2 人性回归的历史沿革11-14
- 1.3 本文切入视角14-16
- 2 中西文学人性回归的原因比较研究16-23
- 2.1 客观原因的相似性16-21
- 2.1.1 自然环境的局限是外在诱因16-18
- 2.1.2 人文环境的恶化是内在驱动18-21
- 2.2 主观原因的差异性21-23
- 2.2.1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性善论21
- 2.2.2 催生宗教与法律的西方性恶论21-23
- 3 中西文学人性回归的途径比较研究23-33
- 3.1 回归途径的相似性比较23-28
- 3.1.1 殊途同归的乡土文学23-26
- 3.1.2 图腾崇拜下的狼性呼唤26-28
- 3.2 回归途径的差异性比较28-33
- 3.2.1 宗教影响下的人性回归之途28-31
- 3.2.2 十年文革后的伤痕反思文学31-33
- 4 人性回归主题的文化分析、意义和影响33-36
- 4.1 人与自然、社会的再定位33-34
- 4.2 中西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34-35
- 4.3 宗教与法律诞生的原始需求35
- 4.4 衡量和定义时代征候的坐标35-36
- 结束语36-37
- 参考文献37-40
- 致谢40-4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1-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冒云辉,罗美珍,何鹏举;古代中西方人性善恶论比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元明;;中西性恶论比较及其现代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549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49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