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怪诞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09:02
本文关键词: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怪诞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的中国当代行为艺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从产生之时起就受到社会多方关注及评论,本文研究它的怪诞特征,全文由导论、五章和结语七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首先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指出国内对行为艺术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行为艺术是行为还是艺术,行为艺术的分类,对行为艺术道德批评、美学上的评价、功利性上的批评及对它价值的肯定。继而指出了“怪诞”区别于其他形态美的本质特征及中西方怪诞理论研究现状。最后指出本文对行为艺术怪诞特征的研究其新意之处在于它是从审美意趣上对行为艺术进行的研究,而这种研究视角的价值在于它是对行为艺术美学特征揭示的一次努力,同时凸显了行为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的意义。 第一章论述行为艺术的怪诞形式特征。第一节分析艺术形式的丑恶,认为这种丑恶既是它外观上的丑陋,也指它打破了社会禁忌而具有某种危害性。本节指出,当代行为艺术形式上的丑恶有三种类型:一是对人的身体的伤害、摧残;二是对自然事物,尤其是动物的伤害、折磨、杀害;三是对事物意义的背弃、攻击。第二节分析行为艺术构成方式上的反常,认为这种反常是由不同种属、不同性质事物的混杂融合造成的,行为艺术构成上的反常主要有三种情形:肉体本身的怪异修饰、肉体与外物的对接、反常的情境设置。 第二章认为,在进入欣赏领域后,行为艺术具有一种怪诞情感效果。这种怪诞情感效果其一是它能使观者处于一种恐怖又好笑的情绪张力之中,其二是对行为艺术的欣赏能使观者获得探究快感和复仇快感。第一节中分析了行为艺术给人恐怖又好笑的情绪感受的原因,即它包含着丑恶而这种丑恶又通过反常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对这种恐怖和笑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第二节认为,行为艺术的反常引发欣赏者去探究艺术家寄予的用意,从而获得探究快感,它的“伤害”、“自虐”表演是将社会现实的施虐转化为受虐者的自虐,欣赏者在观看中压抑着的施虐得到爆发而获得一种复仇的快感。 第三章论述行为艺术怪诞形式下的严肃寓意,认为行为艺术的怪诞并非为怪而怪、胡为虚妄,它包含着艺术家对现时代中国涌现出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揭露、反思。本部分结合具体行为艺术作品从自然环境关注、城市变迁中的负面体验、物化社会的焦虑、民族文化思索、个人身份寻找五个方面对其阐释。 第四章论述行为艺术追求怪诞的动机。第一节论述行为艺术追求怪诞的艺术动机,认为行为艺术的怪诞无论从思想立意上还是它的具体创作方式上均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中对怪诞这种形态美的运用的影响。西方艺术中的怪诞氛围构成了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追求怪诞的艺术动机。第二节论述行为艺术追求怪诞的现实动机,认为行为艺术选择怪诞表达方式是试图揭示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飞速发展下给现实环境及国人生存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论述怪诞行为艺术的价值内蕴。第一节论述行为艺术的审美价值,认为行为艺术的怪诞是对特定情形下娱乐的、刺激的审美需要的满足,同时丰富了人们的情感体验,具有肯定性的审美价值。第二节论述行为艺术的文化价值,认为行为艺术的怪诞引人关注、否定丑恶、激发人探索的特点使其文化价值得以彰显。而它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它关注现实、关怀人生,启发人们反省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审视自我行为和思想,弘扬着艺术的人文关怀精神。 结语指出,中国当代行为艺术是怪诞的,虽然它包含着丑恶成分,但通过对它形式的怪诞特征、它的怪诞情感效果、怪诞形式下的严肃寓意、追求怪诞的动机及具有的价值内蕴的阐释,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行为艺术是有积极意义和值得肯定的艺术价值的。但并非所有的中国当代行为艺术都具有此种积极意义和价值,行为艺术今后的发展应朝着积极的方向,避免为怪而怪,仅仅表演一场抢眼的游戏。
【关键词】:中国当代行为艺术 怪诞特征 反常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120.9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导论9-15
- 一 行为艺术的怪诞形式特征15-23
- (一) 艺术形式的丑恶15-17
- (二) 构成方式的反常17-23
- 二 行为艺术的怪诞情感效果23-27
- (一) 恐怖又好笑的情绪反应23-25
- (二) 探究快感与复仇快感25-27
- 三 怪诞行为艺术的严肃寓意27-35
- (一) 自然环境关注27-28
- (二) 城市变迁中的负面体验28-30
- (三) 物化社会的焦虑30-31
- (四) 民族文化思索31-33
- (五) 个人身份寻找33-35
- 四 行为艺术追求怪诞的动机35-42
- (一) 艺术动机35-38
- (二) 现实动机38-42
- 五 怪诞行为艺术的价值内蕴42-45
- (一) 审美价值42-43
- (二) 文化价值43-45
- 结语45-46
- 注释46-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文晶;后现代高级时装的“反叛”现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556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5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