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当代文化视域中的仿像理论

发布时间:2017-07-18 16:33

  本文关键词:当代文化视域中的仿像理论


  更多相关文章: 仿像 后现代 文化批判


【摘要】:3D电影以其逼真的场景、震撼的视觉效果冲击着观众的眼球,我们不禁惊叹如此逼真的效果居然来自于一个个微小的模型。如此高明的技术让我们最真实的看到最不真实的东西,然而有没有想过我们目睹的“真实”有多少真实成分?在技术泛滥的时代,各种媒介制造出种种“真实”的假象,我们置身其中无法分辨真假,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仿像。 “仿像”并非是新生词汇,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变迁。“仿像”本身的意义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从词源学角度来看,“仿像”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确立经历了一个系统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首先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随后逐渐发展到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柏拉图的模仿说与“仿像”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当模仿的形象被赞扬成对现实的肯定时,“仿像”被污蔑成对真实的否定。尼采破除传统形而上学的“仿像”观,肯定感性真实的现实世界。“仿像”不再是无限下降的摹本,而是潜藏着肯定的、积极的力量。德勒兹运用其差异理论,赋予“仿像”存在的积极色彩。德勒兹讨论的重点已不是“仿像”与模拟有无相似之处,是否模拟或虚构客体,而是“仿像”自身是什么的问题。鲍德里亚在表征危机下,重新确立新“仿像”的逻辑。“仿像”不再与现实相关,而是一个脱离客观真实而又独立存在、自主运行的符号系统。从内部来讲,“仿像”与摹本、“仿像”与现实、“仿像”与媒介概念之间联系是较为紧密的,它们各自的范畴关联也是不容忽视的。从外部来讲,“仿像”理论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外在联系有多种体现,主要包括在文学创作、视觉文化(绘画、广告、影视传媒)、生活景观等方面。文章接下来探讨“仿像”在美学、后现代进程、社会批判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文章主要观点:由于“仿像”的参与,美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它已蔓延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到一个所谓“后美学”或“超美学”的阶段。另外,“仿像”带来了现实感消失、历史感隐退、不确定性以及主体的隐退等一系列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后现代的进程。当然任何一种理论都离不开社会生活,“仿像”与当代社会生活也是同样密切相关。现实世界总是在不断地生成和建构,“仿像”制造的虚构画面欺骗着大众,真实被掩盖,反抗被俘虏,,现实变成一片黑暗的荒漠。 论文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国内关于“仿像”的研究现状,在其理论的历史起源、理论状况、内在逻辑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在研究领域内,不仅仅局限于鲍德里亚的研究方法和单一模式,还介绍了柏拉图、尼采、德勒兹等关于这一理论的独特阐释。另外,注重理论和现实相结合,重点把握其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特征。吸收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和研究方法,扩展了“仿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突出后现代学科理论的前沿性,结合其存在的历史语境和现实意义,更加准确的反映它的内涵和文化批评价值。
【关键词】:仿像 后现代 文化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0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3
  • 1 “仿像”的概念梳理与历史流变13-20
  • 1.1 “仿像”的定义13-14
  • 1.2 柏拉图:作为第三秩序的“仿像”14-15
  • 1.3 尼采:形而上学的“仿像”15-16
  • 1.4 德勒兹:差异的“仿像”16-17
  • 1.5 鲍德里亚: “仿像”理论的确立17-20
  • 2 “仿像”理论的基本内涵20-25
  • 2.1 “仿像”与摹本:摹本的变迁20-21
  • 2.2 “仿像”与现实:客观性模仿和创造性再现21-23
  • 2.3 “仿像”与媒介:文字媒介和非文字媒介23-25
  • 3 “仿像”理论与文化艺术25-31
  • 3.1 “仿像”与文学创作25-26
  • 3.2 “仿像”与视觉文化26-28
  • 3.3 “仿像”与生活景观28-31
  • 4 “仿像”理论与艺术审美价值31-40
  • 4.1 挑战传统美学31-34
  • 4.2 走向后现代34-38
  • 4.3 批判当代文化38-40
  • 结束语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胜男;;从文化视角深窥人性异化——论毕飞宇小说的文化批判[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田瑞娟;;《月牙儿》——文化批判的主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3 李宗桂;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中国文化出路展望[J];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4 杨悦;从理性批判、实践批判到文化批判——兼谈马克思实践批判观的当代发展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5 马友平;阿多诺、马尔库塞文化批判的“存在”之思[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6 李清文;;孔子“仁学”思想及其文化批判[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7 张丛v

本文编号:558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58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2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