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傅东华《飘》汉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傅东华《飘》汉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摘要】:翻译活动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但是在漫长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地位被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文化转向”的兴起,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逐渐被人们认识,从过去的“从属”和“仆人”的地位,逐渐转变为具有创造力的主体。 在译者主体性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与之相关的一切话题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例如,什么是主体?什么是主体性?什么是译者主体性? 从哲学角度来看,主体指的是事物中最主要或最重要的部分,指的是拥有认知和行为能力的人。主体这个词的界定,中国学者发表了很多文章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是仍未达成共识。主体性指的是在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反应。主体和主体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两者都受制于客观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中国学者倾向于从哲学角度来定义它,但是和对主体的定义一样仍未达成共识。在此篇文章中,笔者将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而没有将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对翻译的影响放到论文当中,因为他们分别是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 在明确译者主体性地位的同时,我们也该认识到译者主体性的发展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勒菲弗尔在他的改写理论中提出,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主要包括: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商。本文以改写理论为理论依据,以玛格丽特·米歇尔《飘》的傅东华汉译本为文本,根据傅东华的翻译背景,讨论其翻译《飘》的动机,策略及方法。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上述三个因素对傅东华翻译《飘》的影响,即主体性的体现,并用了大量实例来证实傅东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一方面我们一定要承认、肯定并尊重译者主观能动性(译者主体性),但是翻译过程不会离开客观条件的制约,一定会受到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并顺应当时的潮流来实施自己的翻译活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于夸大其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深入的研究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并从中找出积极的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促进译文质量的提高,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译者培养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译者 译者主体性 《飘》 改写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059;I046
【目录】:
- Abstract2-4
- 摘要4-7
- Introduction7-9
-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Basis9-16
- 1.1 Historical Review of Subjectivity9-10
- 1.2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10-12
- 1.3 Rewriting Theory12-13
- 1.4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His Cultural Awareness13-16
- Chapter Two Introduct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 and Its Translation16-27
- 2.1 Margaret Mitchell and Her Gone with the Wind16-17
- 2.2 Fu Donghua and His translations17-21
- 2.3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Fu Donghua's Translat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21-27
- 2.3.1 Motivation to Choose the Novel21-24
- 2.3.2 Translation Strategy24-25
- 2.3.3 Translation Approaches25-27
- Chapter Three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Displayed in Gone with the Wind27-47
- 3.1 Ideology27-36
- 3.1.1 Language and Culture28-31
- 3.1.2 Society and Culture31-35
- 3.1.3 Religion and Culture35-36
- 3.2 Poetics36-41
- 3.2.1 Domesticating of Language37-38
- 3.2.2 Narrative Structure38-39
- 3.2.3 The Discourse Expression of the Characters39-40
- 3.2.4 Chinese Dialects40-41
- 3.3 Patronage41-47
- 3.3.1 Domestication of Names42-44
- 3.3.2 The Feature of Colloquialism44
- 3.3.3 Rewriting44-47
- Chapter 4 Findings,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47-51
- 4.1 Findings47-48
- 4.2 Implications48-49
- 4.3 Suggestions49-51
- Conclusion51-53
- Bibliography53-55
- Acknowledgements55-56
- 作者简介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楠;;许渊冲译者主体性在李清照词英译中的体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侯婷;;网络时代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尹世萍;;新闻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4 郑航天;;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受制因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7期
5 胡爱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译者的主体性[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6 文希;;欧阳修《醉翁亭记》英译对比批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常松;;散文英译汉中的译者主体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任蓓蓓;刘红见;;试论译者主体性所受之限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9 崔红娟;彭祺;;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及理论支持[J];考试周刊;2011年48期
10 闫晓磊;;试析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体现[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晶;;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译者主体性——浅谈《紫颜色》男女译者的译作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廖春兰;;变译与译者主体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刘元元;;女性主义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殷璎;;从改写理论的视角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的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冯学琪;;译者情感对文学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葛林;论跨文化伦理对翻译的规约[D];厦门大学;2008年
6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7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袁丽梅;语境·译者·译文[D];复旦大学;2012年
9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维春;译者主体性在傅雷翻译中的介入[D];湘潭大学;2010年
2 宋春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薛海琴;从孙梁、苏美的《达洛卫夫人》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贝贝;传播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蒲姗姗;林语堂译者主体性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孙崇菊;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两译本中詈骂语的英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耀娟;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理论看译者主体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洪霞;浅论译者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叶乐;论译者主体性及其在人类历史重大变革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61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61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