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接受理论角度分析《瓦尔登湖》的两个汉译本

发布时间:2017-08-15 18:15

  本文关键词:从接受理论角度分析《瓦尔登湖》的两个汉译本


  更多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 汉译本 接受理论 不确定性 期待视野


【摘要】:《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并被当代环保主义者视为绿色圣经。近年来,《瓦尔登湖》在中国逐渐升温,它的汉译本也层出不穷,,并伴有逐年递增趋势。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关于《瓦尔登湖》的各类文章,其中不乏硕士、博士论文,但是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集中于梭罗的自然思想以及生态思想,相对而言对其译本的研究所作工作却较少。 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其中姚斯和伊瑟尔被认为是该理论的最重要的两个代表。接受理论把研究重心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读者身上,从而把读者提高到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文学范式的改变,也就是从以文本为中心和以作者为中心转向以读者为中心,因为它强调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能动性。本文作者拟用接受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概念,伊瑟尔提出的“未定性”和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来分析《瓦尔登湖》两个汉译本在语言表达和文化表达上的差异。 本文从接受理论视角来对《瓦尔登湖》两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目的不在于讨论评定这两个译本孰优孰劣,而在于探讨《瓦尔登湖》不同译本的相异之处及形成原因。作者认为,像《瓦尔登湖》这样意蕴深长的文学经典,其魅力值得不断的阐释和解读。而且,一个译本不可能同时符合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读者的“期待视野”。只有通过多个译本多次的发掘和诠释,人们才能不断接近对它的全面认识,不断传承它的精神内涵;并使不同译本符合不同时期读者的期待与需求。
【关键词】:《瓦尔登湖》 汉译本 接受理论 不确定性 期待视野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9
  • 摘要9-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6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4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4
  • 1.3 Research Methods and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4-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2
  • 2.1 An Overview of Thoreau and Walden16-17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Walden17-19
  • 2.3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Walden as Research Object19-22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2-28
  • 3.1 An Introduction to Reception Theory22-24
  • 3.2 Two Main Concepts of Reception Theory24-28
  • 3.2.1 Iser’s “Indeterminac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24-26
  • 3.2.2 Jauss’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26-28
  • Chapter Four LINGUISTIC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IN TERMS OF “INDETERMINACY”28-39
  • 4.1 Study of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n Lexical Level28-31
  • 4.2 Study of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n Syntactic Level.31-33
  • 4.3 Study of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n Rhetorical Level33-39
  • 4.3.1 Simile33-35
  • 4.3.2 Personification35-39
  • Chapter Five CULTURAL COMPARISON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IN TERMS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39-50
  • 5.1 Translations of Greek and Roman Mythologies39-43
  • 5.2 Translations of the Allusions from the Bible43-47
  • 5.3 Translations of the Confucius’ Teachings47-50
  • Chapter Six CONCLUSION50-52
  • Works Cited52-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立;是谁迷失在太阳里?——从接受理论角度重读《太阳照样升起》[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刘虎;;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的多元化标准[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叶塑;;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待广告翻译[J];现代交际;2009年11期

4 刘惬文;;汉语英译中的“文化保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何佩兰;;接受理论视角下的亲属称谓翻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罗庆;;从接受理论谈古诗英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7 戴舒芩;;读者与文本——接受理论的两极[J];文教资料;2007年21期

8 李淑杰;谢小禅;;用接受理论统一古诗英译的标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吴玉光;;从接受理论看汉语诗词中模糊表达的英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薛芳;;接受理论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运用[J];学语文;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一览;;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汉译本问世[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金炎;;法国年鉴学派名著《封建社会》汉译本出版[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3 涂兵兰;;翻译文学的俗化与消费接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丁日初;;丁日初复白吉尔教授的信[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5 吴慧颖;;毛泽东的文学接受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6 皮路思;;《史集·部族志·札剌亦儿传》研究[A];蒙古史研究(第四辑)[C];1993年

7 刘迎胜;;至元初年以前的垂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A];蒙古史研究(第四辑)[C];1993年

8 段玉泉;;中国藏西夏文文献未定名残卷考补[A];西夏学(第三辑)[C];2008年

9 加藤千代;朱丹阳;;关敬吾先生与中国民俗学[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10 胡国柱;;中国世运中的《第一书》[A];湖北省世界语协会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董洪亮;“美国法律文库”首批汉译本面世[N];人民日报;2002年

2 记者邓丹 陈芝国;刘小枫批评萨德作品汉译本[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高立海、李大权;不以心得多少论英雄[N];中国国防报;2000年

4 杰平;红色收藏精品走进国家博物馆[N];中国档案报;2005年

5 马孟良;一生辛勤为译经[N];中国民族报;2006年

6 ;首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和一、二等奖成果简介[N];光明日报;2006年

7 古丽莎·依布拉英 (维吾尔族);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文学民译汉态势[N];文艺报;2009年

8 记者 胡剑;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双建”活动[N];上饶日报;2006年

9 杨志彬;东港:让软环境“硬”起来[N];中国旅游报;2001年

10 刘钢;《计算与信息哲学引论》简介[N];学习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段玉泉;语言背后的文化流传:一组西夏藏传佛教文献解读[D];兰州大学;2009年

3 边利丰;隐逸诗人的历史影像—陶渊明经典化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6 朱晔;翻译的模糊性特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张岱玉;《元史·诸王表》补证及部分诸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余健明;海明威风格汉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郑连忠;析取关系的语言表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雯雯;从接受理论谈《简爱》两中译本的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海涛;从接受理论的视角看翻译过程中的译者[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玉娟;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的再创造[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汪保忠;接受理论与当代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静;论接受理论及其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6 谢晓禅;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古诗翻译标准的多元性[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7 谭云飞;浅谈儿童文学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峡;英语影视剧汉语字幕翻译的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h较

本文编号:679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679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e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