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性问题与章太炎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9-01 05:17

  本文关键词:文学性问题与章太炎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性 语文学 章太炎


【摘要】:当今关于文学性的讨论,主要从现代语言学视野出发,很少考虑到中国文化中"语"和"文"结成的知识背景,这使有关文学性的讨论附骥于西方文论,影响到讨论的效果与针对性。本文在中国语文学土壤中展开对文学性问题的探讨,以章太炎的文字、文学观所构成的系统为参照,为讨论中国文学的文学性提供一种启示。
【作者单位】: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文学性 语文学 章太炎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AHSK09-10D140)
【分类号】:I02
【正文快照】: 文学在当今时代遭遇“困厄”,也激励学界努力作文学性研究。这个题目在当代的展开有两个不同方向的起点和凝聚点。一是回溯经典文学作品,提炼文学之为文学的形式、功用、结构、本体、机制等,为文学研究的专业性划定疆界并提供论证。这里包含了作为其前提的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汉良;;“文学性”与比较诗学——一项知识的考掘[J];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殷世东;完善教师人格 推进学生人格之健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魏晶晶;王琳;;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4 佘松;;现代重彩画散议[J];书画世界;2009年02期

5 陈斯金;;让文学性由灵石变为血肉之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6 郭国良;蒋茜;;简评约翰·伯格《G》的立体主义文学实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王瑜;刘铁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学性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8 孙启夏;;潜显理论和人文性理论下的“副+名”现象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9 李莉;;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让子弹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段宗社;;论宋明之间诗歌范古模式的转换[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丙珍;;大兴安岭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田野调查——论鄂伦春族萨满神话及萨满传承[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路涛;;Ontology的释译[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梁尔铭;黄明喜;;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5 宋一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6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钮葆;;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中不可以把“普通话”改称“国语”[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8 谢劲松;;隐喻与形而上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作为历史哲学的意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周宪;;论作品与(超)文本[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人杰;求异和求美—许渊冲汉语古诗英译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腾国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高凌燕;思与艺的“道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顺中;论王国维的诗学观[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牛;从存在到他者[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海婷;大形式:形式—手法—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曾喜云;论詹姆逊对结构主义的阐述[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亚丽;从解构视角分析时尚杂志设计[D];东华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永雄;;文学语言的魅力之源探析[J];理论导刊;2006年10期

2 邱运华;;求索“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的文艺学研究对象问题[J];文学前沿;2006年00期

3 王先霈;;文本的文学性与接受的文学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唐明明;;试论文学的“文学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马焕军;;文本性:一种开放的文学研究[J];学术界;2009年01期

6 马大康;;从“文学性”到“娱乐性”:一种解构文学本质观的策略[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杨合林;张红;;追踪飘忽的“文学性”——读川合康三教授《终南山的变容》[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8 董晓;;论巴赫金文艺观中的“审美客体”说[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01期

9 刘孝存;;略谈报告文学的文学性[J];新闻与写作;1987年11期

10 曹自学;;技术化时代与文学[J];科技潮;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冬梅;;文学性与文学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晓明;;文学:一种奇怪建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邵亮;;戏剧感的衰落和重现——从德拉罗什的沉浮看艺术趣味的演变[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N];人民日报;2011年

2 吴晓都;文学性:文论研究的核心追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秋轩;文学影响力的多样形态[N];文艺报;2010年

4 黎保荣 肇庆学院文学院;文学之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范玉刚;对人的全面深刻理解是评价文学的重要尺度[N];学习时报;2011年

6 本报首席记者 刘燕;扶持给力让名家评委吃惊[N];东莞日报;2010年

7 李建中 肖慧君;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武汉大学中文系 李建中 肖慧君;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杨春;介轩藏扇暨书画成扇品鉴[N];人民政协报;2008年

10 贺照田;为什么转向思想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志强;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2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任晓霏;“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7 余宏;论“过度诠释”[D];扬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丽蕾;虚构与真实的文学法律学维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4 黄丽娜;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胡平平;从文学到文学性:图像社会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邱晓;历史叙事的文学维度[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艳;从文学惯例探究文学性[D];西北大学;2008年

10 蔡亚敏;论E.E.肯明斯诗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70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70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1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