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系统论看惠特曼的诗歌汉译

发布时间:2017-09-01 22:39

  本文关键词:从系统论看惠特曼的诗歌汉译


  更多相关文章: 《草叶集》 多元系统论 赫曼斯系统论


【摘要】:沃尔特·惠特曼是美国文学界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倾注了一生心血的《草叶集》使他享誉国内外。他的诗歌来到中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而在这一过程中其翻译活动时而高潮,时而陷入低谷,这种起起伏伏的现象让人迷惑,本论文将具体分析惠特曼作品翻译的特点,探究其中的原因。 系统论将翻译研究转向文化领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该研究将主要运用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赫曼斯的系统论来研究惠特曼的诗歌汉译。首先调查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继而查阅惠特曼诗歌汉译研究以及翻译研究领域系统论的应用等文献,确认该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后简要介绍研究的理论框架,接下来描述惠特曼诗歌在中国将近百年的主要翻译作品。全文主体部分将中国文学发展视为一个大系统,探讨惠特曼的文学翻译小系统在其中的运作规律,因此借鉴中国现代文学划分时期方式将惠特曼诗歌汉译过程分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在系统论的关照下讨论作品汉译的主要特点。 论文发现,五四时期,翻译系统在文学系统中争取“高阶层”的文学形式,所以惠特曼诗歌翻译数量越来越多,且多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效仿外国的文学规范和语言模式。他们学习自由体文学形式,使用白话文。而且大部分译作主题都与“新”,“革命”,“爱国”相关;在三四十年代,翻译文学系统因战争环境地位逐渐边缘化。这一时期惠特曼诗歌的翻译多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没有太多创新,且大多选译那些反映战争和艰苦条件下鼓舞斗志的诗歌;建国后,受当时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翻译文学系统处于边缘位置,惠特曼的诗歌译作数量极剧减少,直到“文革”再也没有译作产生。译作也都使用归化策略,选用符合中国主流文化的文学规范。此外,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翻译的诗歌大都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宣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后,翻译文学系统逐渐取得中心地位,惠特曼诗歌的翻译达到高潮,大量惠特曼诗歌和《草叶集》的全译本得到翻译并出版,译作也住住借鉴外国文学元素具有一定创新性。 论文最终得出结论,每一时期文学翻译作品的翻译活动规模、翻译策略和译本选择都不是随意的,是由翻译文学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判断惠特曼诗歌汉译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再是以前的原文和译文的意义对等,而是要将译文放于文学这个大环境当中,考虑或政治意识形态或主流文学规范等因素。一个成功的诗歌译本不光只是在意义上与原文达到对等,而且必须烙上它所属文学时代的印记。
【关键词】:《草叶集》 多元系统论 赫曼斯系统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CONTENTS9-11
  • 1. Introduction11-15
  • 2. Literature Review15-18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Whitman's poems15-16
  • 2.2 Previous applications of the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16-18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18-24
  • 3.1 Even Zohar's Polysystem theory18-22
  • 3.1.1 Central vs. peripheral positions18-19
  • 3.1.2 Canonized vs. non-canonized strata19-20
  • 3.1.3 Primary vs. secondary types20
  • 3.1.4 Translated literature in a literary polysystem20-22
  • 3.2 Theo Hermans'system theory22-24
  • 4. A General Survey of Whitman's Poems and Their Translation24-31
  • 4.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Walter Whitman24-26
  • 4.2 The major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Whitman's poems26-31
  • 5. A Diachronological Survey of the Trans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Theory31-54
  • 5.1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period (1917-1929)31-36
  • 5.1.1 Centraliz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ystem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32
  • 5.1.2 The social background32-33
  • 5.1.3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ions of Whitman's poems33-36
  • 5.2 The 1930s and 1940s Period (1930-1949)36-41
  • 5.2.1 Marginaliz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ystem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2636-37
  • 5.2.2 The social background37-38
  • 5.2.3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ions of Whitman's poems38-41
  • 5.3 The perio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PRC (1950-1976)41-48
  • 5.3.1 Marginaliz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ystem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41-43
  • 5.3.2 The social background43-44
  • 5.3.3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ions of Whitman's poems44-48
  • 5.4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eriod (1977-now)48-52
  • 5.4.1 Centraliz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ystem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tem48-49
  • 5.4.2 The social background49-50
  • 5.4.3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ions of Whitman's poems50-52
  • 5.5 A Summary of the survey52-54
  • 6. Conclusion54-58
  • Bibliography58-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树森;内战后《草叶集》的版本与惠特曼诗歌创作的嬗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2 唐姿;;试论五四时期惠特曼诗歌的译介及其对新诗的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马丽;;佐哈尔多元系统论浅析——以中国“五四”前后翻译文学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1期

4 刘树森;评《草叶集》的六个中译本(下)——纪念惠特曼逝世一百周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5 张南峰;从多元系统论的观点看翻译文学的“国籍”[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马绯t,

本文编号:774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74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7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