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葛浩文《酒国》的翻译看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

发布时间:2017-09-05 05:30

  本文关键词:从葛浩文《酒国》的翻译看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


  更多相关文章: 风格翻译 风格可译性 形式标记 非形式标记


【摘要】:在文学作品中,风格是一种精神风貌,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特点,包括作者如何遣词造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段,以及如何谋篇设计文章结构等。所以风格作为一部作品的重要特征,应该被纳入译者和研究者的考虑范畴之内。 然而,由于风格是作者个人性格、文学素养、创作爱好、写作素质等的体现,受到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译者很难和原作者有共同的经历和体会,所以风格的翻译是不容易实现的。 莫言的小说《酒国》风格多变,被称为小说文体的“满汉全席”,其中包括了残酷现实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象征主义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结构主义小说等。而这部作品的英译者是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首席“接生婆”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他翻译的四十多部中国文学作品在美国引起了关注,为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所以本文选取《酒国》的英译本,应用刘宓庆的风格翻译理论对原文中典型案例的翻译进行研究,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获得新的视角,对刘的理论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本文首先介绍了风格和文体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其中涵盖了中外理论家对风格和文体学的重要观点及认识,并重点讨论了风格的可译性及其限度。然后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刘认为:风格是可以认识的,手段是掌握风格标记体系,对原作进行结构和体势的分析,掌握风格标记的频度。接下来本文重点介绍了莫言的写作风格和其作品《酒国》的风格特征以及葛浩文的翻译观点及策略。根据翻译风格论提出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具体分析了葛浩文的翻译是如何再现《酒国》的风格并对其翻译的成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从葛浩文的翻译实践对刘宓庆的风格理论进行了补充:风格的翻译要以目标读者能够接受、读懂译文为前提,,有时为了避免文化上的误读,在不影响整体风格再造的前提下,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淡化甚至省略。
【关键词】:风格翻译 风格可译性 形式标记 非形式标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3
  • 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0-11
  • 1.2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11-13
  • 1.3 The Outline of the Study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5
  • 2.1 Concept of Style and Stylistics14-18
  • 2.1.1 The Definition of Style14-15
  • 2.1.2 Western Study on Style and Stylistics15-17
  • 2.1.3 Chinese Study on Style and Stylistics17-18
  • 2.2 Style Translation18-25
  • 2.2.1 Perspectives on Style Translation18-21
  • 2.2.2 Translatability of Style and its Limitations21-25
  • Chapter Three Liu Miqing’s Stylistic Theory25-31
  • 3.1 Formal Markers of Stylistic Features25-29
  • 3.2 Non-formal Markers of Stylistic Features29-31
  • Chapter Four Jiu Guo and its English Version31-46
  • 4.1 Mo Yan and Chinese Version of Jiu Guo31-41
  • 4.1.1 Mo Yan and his Writing Style31-37
  • 4.1.2 Stylistic Features of Jiu Guo37-41
  • 4.2 Howard Goldblatt and his Viewpoints on Translation41-46
  • 4.2.1 Introduction to Howard Goldblatt41-44
  • 4.2.2 Howard Goldblatt’s Viewpoints on Translation44-46
  • Chapter Five Analysis of Style Transl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Wine46-68
  • 5.1 Style Translation of Sensory Description46-58
  • 5.1.1 Phonological Markers in Sensory Description47-52
  • 5.1.2 Syntactic Markers in Sensory Description52-55
  • 5.1.3 Markers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Sensory Description55-58
  • 5.2 Sty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Letters58-66
  • 5.2.1 Register Markers in the Letters59-62
  • 5.2.2 Lexical Markers in the Letters62-66
  • 5.3 Stylistic Reproduction of the Novel Written by Li Yidou—a Fictional Character66-68
  • Chapter Six Conclusion68-71
  • 6.1 Main Findings68-70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70-71
  • References71-74
  • Acknowledgements74-75
  • 个人简历75
  • 发表的学术论文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2 茅盾;《茅盾译文选》序[J];外国文学;1982年11期

3 莫言;;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J];小说界;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舒晋瑜;[N];中华读书报;2005年



本文编号:796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96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9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