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试论林少华的“审美忠实”

发布时间:2017-09-05 13:05

  本文关键词:试论林少华的“审美忠实”


  更多相关文章: 林少华 审美忠实 文学翻译


【摘要】:林少华译文之所以收得成功,与他主张的“审美忠实”不无关系。“审美忠实”是其翻译理念的关键所在,出发点是文学翻译是再现原作艺术的艺术,核心是把握并再现原作的文学性或者艺术美,落脚点是原作文体的完美再现和译文语言所展现的文学性。 文学翻译的基石是忠实于原作,忠实于原作不能拘泥于斤斤计较原作的语法词汇等表层结构,更应把握原作的意境和氛围,并将其再现出来,也就是翻译不仅要译出内容,更要译出“味道”。文学作品的生命在于其文学性、艺术性,而译文若仅是原作词句的忠实罗列而失掉了原作的文学性,则绝不是合格的文学翻译。文体主要指文章的风格,是作家艺术生命的重要载体,是原作文学性、艺术性的重要体现,文学翻译不能忽视对文体的追求,好的文学翻译也必然是将原作文体完美再现的文学翻译作品。文学翻译最终落实在文体上面,合格的文学翻译必须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读起来磕磕绊绊词不达意句不通顺的译文无疑不能称之为合格的翻译。 本文拟对林少华的文学翻译艺术进行系统的探讨,围绕“审美忠实”从整体着眼,超越就事论事的局限,对来龙去脉和影响以及各相关因素加以研究。首先分析“审美忠实”的内容及其在译文的体现。接下来通过对译者的主体研究探讨“审美忠实”的实质和理论渊源,分析文学理念、价值取向、人生体验等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对其“审美忠实”的影响;对翻译界对其“审美忠实”的批评进行分析,特别是对藤井省三的评论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审美忠实”的理论意义和对现实中的文学翻译的影响。 林少华对于他所主张的“审美忠实”身体力行,前后推出了六十余部文学翻译作品,其中他所译介的村上春树作品,在国内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审美忠实”对于难以出现文学翻译精品的当代翻译界,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深受“等值翻译”、“等效论”等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影响下的中国文学翻译界,文学性的缺位不啻为文学翻译的重伤。而“审美忠实”对文学性和审美的重视,对文学翻译重归文学的提倡,对于时下文学翻译的发展和译文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少华 审美忠实 文学翻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46
【目录】:
  • 摘要5-7
  • 要旨7-11
  • 0 绪论11-14
  • 1 研究对象11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11-13
  • 3 研究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13-14
  • 1 关于 “审美忠实”14-17
  • 1.1 文学翻译是艺术14-15
  • 1.2 译文取决于母语水平15-16
  • 1.3 “审美忠实”的两个层面16-17
  • 2“审美忠实” 在译文中的具体表现17-22
  • 2.1 《侏儒警语》17-18
  • 2.2 林译村上春树作品18-22
  • 2.2.1 情绪的把握18-19
  • 2.2.2 风景描写19
  • 2.2.3 幽默文笔的再现19-20
  • 2.2.4 人物描写20
  • 2.2.5 比喻的翻译20-21
  • 2.2.6 小结21-22
  • 3“审美忠实” 相关诸因素研究22-37
  • 3.1 传统译论22-27
  • 3.1.1 理论渊源22-24
  • 3.1.2 与许渊冲的比较24-27
  • 3.2 译者研究27-32
  • 3.2.1 翻译经历27-29
  • 3.2.1.1 早期27
  • 3.2.1.2 高产期27-28
  • 3.2.1.3 转型期28-29
  • 3.2.1.4 小结29
  • 3.2.2 知识构成29-31
  • 3.2.3 汉语能力31-32
  • 3.3 译入语环境32-35
  • 3.3.1 鲁迅的异化译法32-34
  • 3.3.2 现阶段的译入语环境34-35
  • 3.4 从读者层面看 “审美忠实”35-37
  • 4“审美忠实” 批评的研究和 “审美忠实” 的现实意义37-44
  • 4.1 藤井省三的批评37-42
  • 4.2 关于 “审美忠实” 认识的误区42-43
  • 4.3 “审美忠实”的现实意义43-44
  • 4.3.1 文学翻译堪忧的现状43-44
  • 4.3.2 “审美忠实” 的现实意义44
  •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
  • 个人简历48
  • 发表的学术论文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二届戈宝权文学翻译奖评奖揭晓[J];译林;1994年04期

2 薛浩;;从译者的风格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英语自学;1994年12期

3 ;全国第二次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会议在内蒙赤峰召开[J];民族文学;1996年07期

4 周晔;想象力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初探[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李晓静,昌切;高屋建瓴 通观微至——《文学翻译比较美学》略评[J];出版科学;2002年02期

6 秦露;网络传播与文学翻译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3期

7 王理行;忠实是文学翻译的目标和标准——谈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J];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8 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9 廖红;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宋学智,许钧;从文化观看文学翻译的指导原则——“取长补短”浅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伟;;怀念田汉先生 学习田汉先生——在田汉诞生110周年逝世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A];田汉研究(第四辑)[C];2008年

2 吴文安;;基于项目的教学案例[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3 马爱农;我和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4 钟闻熹;外国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翻译研究中心成立[N];文艺报;2011年

5 胡志挥;老舍先生与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6 周士君;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光明日报;2005年

7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9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5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6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9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国庆;“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牧;试论林少华的“审美忠实”[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3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4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7 张秀花;《远大前程》三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98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98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e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