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流媒体艺术表现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流媒体艺术表现研究
【摘要】:本文用资料收集法和图片案例分析法这两种主要方法,,研究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流媒体艺术表现。目的是总结归纳流媒体艺术品的技术特征、审美特征和文化特征,提出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流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的内在意义和将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网络中出现视频平台,也出现微博这样媒介整合等新型媒体。计算机技术的移动化使手机作为客户端可以输入和输出多种流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个人”使用,大众不需要任何成本即可制作和发布图像视频作品。另外,由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的软件功能加强而产生的电子、数字化的效果,流媒体艺术与以往的艺术表现不同,研究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流媒体艺术表现,具有现实意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当代艺术观的理论进行了疏理,提出用当代艺术观审视群众自发在网络中发布的作品;归纳提出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大众群体主要是借助现成的技术手段进行创作,产生以“拼贴”为主的流媒体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大量的图片分析,指出大众时代背景下,大众更倾向自主参与原创图片和视频剪辑制作,大众的审美观点是狂欢、戏仿、对经典作品的再创造;归纳出流媒体艺术对计算机图像文化捕捉的五种方式:比特与像素的表达、桌面屏保、云计算、水印、QQ表情。 研究结论是流媒体本身是一个技术名词,其根本要求是传播者在使用最小的资源能够传送最大的信息流量,同时也方便阅读者花费最少的时间来获得信息,这些要求使得流媒体中产生的群众艺术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技术开发的影响,表现在与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发生人机互动的行为,并产生出多图片上传、图片与影像并置拼贴融合等结果。其拼贴目的与以往表现也有所不同,大众在叙事上追求有目的集中性和可理解性,而非精英主义的打破叙事性。群众对于技术也产生出崇拜心理继而会频繁使用的结果。
【关键词】:大众文化 流媒体艺术 拼贴 戏仿 技术崇拜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0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1 绪论7-18
- 1.1 流媒体艺术的产生及其文化现状7-12
- 1.1.1 流媒体媒介手段的提出7-8
- 1.1.2 流媒体媒介手段的使用现状8-10
- 1.1.3 流媒体媒介所带来的艺术表现问题10-12
- 1.2 研究的意义12-14
- 1.3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14-16
- 1.4 研究方案16
- 1.5 研究对象的确定16-17
- 1.6 主要研究内容17-18
- 2 大众文化理论与当代艺术观的新视角18-30
- 2.1 艺术解构趋势18-21
- 2.1.1 艺术内涵几经变化18
- 2.1.2 解构主义的出现及“艺术”的解构18-20
- 2.1.3 精英文化与大众之间的矛盾与合解20-21
- 2.2 大众文化及其的争议焦点21-25
- 2.2.1 大众与流行的概念剖析22-23
- 2.2.2 大众文化的批判变革23-25
- 2.3 当代艺术观中倡导新的艺术理念25-29
- 2.3.1 大众平等的话语权25-26
- 2.3.2 大众创造性与想象力的促发26
- 2.3.3 反对工业文化的刻板形象26-27
- 2.3.4 从替代性快乐到真正的快乐27-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3 基于流媒体技术特征的流媒体艺术表现30-41
- 3.1 流媒体技术促使媒介艺术表现发生变化30-37
- 3.1.1 电子“拼贴”为主的艺术表现特征30-36
- 3.1.2 流媒体技术使得“过场”和字幕语言使用频繁36-37
- 3.2 流媒体技术表现呈现群众新的心理特征37-40
- 3.2.1 叙事的组织性和结构性上的掌控力37-38
- 3.2.2 拼贴的自由性、丰富性和完整性38-39
- 3.2.3 对于技术的崇拜和追捧39
- 3.2.4 “窥看者”和“展示者”的心理维度39-40
- 3.3 本章小结40-41
- 4 流媒体艺术的审美倾向及其表现41-53
- 4.1 群众文化决定的流媒体艺术的审美倾向及表现41-48
- 4.1.1 贴近生活的“狂欢”情结41-42
- 4.1.2 随处可见的“戏仿”42-45
- 4.1.3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再创造来反对刻板印象45-48
- 4.2 流媒体艺术对计算机图像文化的捕捉48-52
- 4.3 本章讨论52-53
- 5 结论53-58
- 5.1 总结53-54
- 5.2 流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54-58
- 致谢58-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爱云;;大众文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理论学习;2011年06期
2 张程程;;从中国内地三十年流行音乐再看大众文化的特点[J];群文天地;2011年07期
3 李香兰;;我国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流行音乐发展的趋势探析[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4 刘灵昕;;大众文化的效应、价值及转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姚文放;;美学话语转型与人文精神建构——“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J];社科与经济信息;1994年09期
6 陈楠;;浅析大众文化中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7 杨勤;;浅谈在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1年08期
8 杨聪;;论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邓玉琼;;对当下大众文化乱象的解析[J];华章;2011年19期
10 蔡钰;;论大众文化的快感转向[J];理论界;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明俊;;大众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王向峰;;辽海讲坛第二讲 大众文化的根性与易境之改塑[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朱效梅;;以邓小平理论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艳雪;;从消费文化中构建积极的大众文化初探——以“昕薇MOOK”首套系列丛书策划为例[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吴晓都;;列宁与20世纪大众文化[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代迅;;我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外观论析[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卫华;高明航;卢文梅;;关于现代科技革命与文化的思考[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8 杨晓;;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城市大众文化[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林存秀;;走出古典之后——民国初年的大众文化与小知识分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张同胜;;《水浒传》与大众文化[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中之;强化大众文化的“扶正”功能[N];解放日报;2005年
2 明亮;1991年“渴望现象”带热大众文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3 作家 梁晓声;大众文化不应只是娱乐[N];人民日报;2008年
4 刘峰;大众文化的理性解读[N];人民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龚丹韵;大众文化如何表达爱国情怀[N];解放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周静;大众文化既要娱乐更要追求品位[N];贵州日报;2009年
7 陈方;“贾君鹏吃饭”走红 无聊越来越像一种大众文化[N];平顶山日报;2009年
8 上海社会科学院 陈占彪;六十年来大众文化之“豹斑”[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崔宏晖;吉通公司流媒体技术显身手[N];人民邮电;2003年
10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潘t 张善平;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4 陈炜;异构节点P2P流媒体直播数据分发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6 谢中山;全球化语境中当下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8 黄品嘉;论文化产业精英的文化品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伯存;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鹏飞;大众文化视野中历史电视剧的叙述策略[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中山;影响的焦虑——大众文化与新生代作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志;本雅明大众文化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贞;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岭;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运用的语境化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史岩;经典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剑萍;当代大众文化的美学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宗立华;大众文化的本质、作用和建设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若岚;“华服之秀”:以服装为隐喻的大众文化诗学[D];暨南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815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153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