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风格研究
本文关键词:《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风格研究
【摘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巨大的创作成就,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获得了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的地位,正因为这样,其文学创作研究于近年来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另一方面,作为翻译家的张爱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在现有的为数不多的相关翻译研究中,我们也能看到某些有关张氏英汉作品自译的探讨,但就其美国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却并不多见,也不很深入,至于从语言风格角度对张译《老人与海》进行全面研究者,则更是鲜有人触及。《老人与海》是张爱玲最值得关注的一部译作,这不仅由于张氏译本是国内首个汉语译本,也因为该译本很大程度地体现了张爱玲文学创作的行文风格。鉴于此,本论文尝试就其所译《老人与海》进行如下探讨:海明威与张爱玲各有其鲜明的创作风格,那么译者风格与原作者风格在译本中究竟呈现为怎样的关系,换句话说,二者在译本中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文本效果。本论文作者认为,如果跳出传统的忠实标准说,如果排除译者与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作家风格与翻译家风格之间并非总是此消彼长的,就译本作为两者发生关系的场所而言,对译本风格的全面考察与分析无疑能为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些线索。 本论文作者认为,完全忠实于原作的翻译只是一种理想的诉求。因此,以一种理想的标准来衡量现实的译本是不甚合理的,某些情况下,甚至时会得出令人尴尬的结论。众所周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受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翻译思想的启发,传统意义上的“忠实”理念业已出现边缘化趋势。鉴于此,本文在探讨过程中尽量绕过了“忠实”标准,或不再将“忠实”作为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而是以译本为立足点,在对译本风格面貌进行全面描述的同时,一方面肯定译者的主体性及译者身份,同时从译本中探寻译者与作者的风格关系。《老人与海》译本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海明威与张爱玲在艺术风格上的确不乏类似乃至相同之处。作者从张爱玲的创作语言及其对张氏翻译风格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张氏翻译风格的杂合特征,比如女性化语言风格,方言运用、欧化句与流水句并用等等,这不仅说明译者灵活地运用了归化与异化策略,同时也柔进了张氏作为作家的独特风格。文章还分析了张爱玲在处理原作风格时所运用的种种技巧,分析内容包括原著中的西班牙语翻译、人称代词变异、拟声词与头韵转换等。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张爱玲如何处理原著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其中包括明喻、暗喻、排比、重复等。文章最后指出,张爱玲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凸显了译者个人的风格,从而赋予了《老人与海》独特的语言风格,以这样的语言风格为场域,译本在文化内涵方面远远超越原有的文本,这也正是张氏作为翻译家的主要价值所在。
【关键词】:张爱玲 翻译风格 《老人与海》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Introduction10-13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13-18
- Chapter Two: Legitimacy of Translation Style18-32
- 2.1 Beyond the Paradox of Fidelity18-24
- 2.1.1 Fidelity as Central Concept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18-21
- 2.1.2 Fidelity Marginalized in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21-22
- 2.1.3 Back to the Translation Facts—Translated Texts22-24
- 2.2 Visibility of the Once Invisible Translator24-27
- 2.2.1 Invisibility of the Translator and Transparency of Translated Texts24-25
- 2.2.2 Visibility of the Translator25-26
- 2.2.3 Subjectivity and Style of the Translator26-27
- 2.3 The Significance of Style of the Literary Translator27-32
- 2.3.1 The Significance of Stylistic Featur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28-29
- 2.3.2 Fingerprints of Bilingual Writers in Translation29-30
- 2.3.3 Eileen Chang’s Identity—Bilingual Writer and Translator30-32
- Chapter 3: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Hemingway and Eileen Chang32-45
- 3.1 Hemingway’s Style and Artistic Intention32-37
- 3.1.1 Linguistic Style of Hemingway32-35
- 3.1.2 Artistic Intention of Hemingway35-37
- 3.2 Eileen Chang’s Literary Style as an Author37-41
- 3.2.1 Stylistic Writing from Female and Modern Perspective37-38
- 3.2.2 Linguistic Style of Eileen Chang38-40
- 3.2.3 Artistic Intention of Eileen Chang40-41
- 3.3 Preface into Eileen Chang’s Translation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41-45
- 3.3.1 Chang’s Preference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41-43
- 3.3.2 Eileen Chang Empathizes With Hemingway in Style43-45
- Chapter 4 Chang’s Translation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45-59
- 4.1 Hybridization of Linguistic Styles in Chang’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ranslation46-51
- 4.1.1 Feminine Linguistic Style46-48
- 4.1.2 Dialect in Translation48-49
- 4.1.3 Combination of Europeanized and Run-on Sentences49-51
- 4.2 Translation of Hemingway’s Style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51-55
- 4.2.1 The Deviation of Foreign Loans52-53
- 4.2.2 The style of Pronoun Deviation53-54
- 4.2.3 Translation of the Onomatopoeia and Alliteration54-55
- 4.3 Rhetorical Devices of Hemingway in Chang’s Version55-59
- 4.3.1 Similes and Metaphors55-57
- 4.3.2 Parallelism57
- 4.3.3 Repetition57-59
- Conclusions59-62
- Bibliography62-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玲的小说观[J];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05期
2 周溶泉;女人的小说和小说中的女人──张爱玲《传奇》论[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 李卉;张爱玲及其40年代的小说世界[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4 宋家宏;张爱玲人生悲剧意识的形成(上)——从经验世界到小说世界[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丁益;误用的“期间”[J];咬文嚼字;1996年04期
6 魏绍昌;;《哀乐中年》非张爱玲所作辨[J];博览群书;1996年06期
7 吴浣;;读张爱玲[J];散文;1999年06期
8 张梅;制度的无力:张爱玲世界中的婚姻与社会[J];华文文学;2003年01期
9 黑白;;美丽和哀愁 寻觅张爱玲飘零的芳踪与倩影[J];海燕;2004年11期
10 陈子善;;张爱玲称赞的散文家[J];美文(上半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玲“谜”解[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吴文星;;浅议鸠摩罗什的《维摩诘经》译本比其他译本更为流行的原因[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艳勤;;张爱玲的自译作品The Golden Cangue中的翻译策略探究[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叶婧;;水晶球下的独白——图文并茂析《流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5 罗桂英;万华;;名著重译在于超越——对《汤姆·索亚历险记》新旧译本的比较[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掖平;;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7 王鹏;;浅谈对培根论述文体的翻译的忠实性及原作风格的再现——评价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两个中文译本[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8 霍克冬;;从安德森的《森林之死》到张爱玲的《花凋》[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9 刘杰;;拆解“倾城”的神话——张爱玲《倾城之恋》创作意图辨[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10 吴晓梅;;从张爱玲、苏青看四十年代都市女性生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湃;沉香 恋物 绝调[N];光明日报;2005年
2 尚珂;忍看红颜老去[N];深圳商报;2004年
3 张丽红;张爱玲与电影[N];团结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包明廉;在严谨中力求完美[N];文汇报;2003年
5 童煜华;“张迷”眼中的张爱玲[N];中国邮政报;2006年
6 记者 平方;国内学者再指《小团圆》出版“严重侵权”[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樊培绪;“平视”张爱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8 李湃(读者);袖珍戏剧:张爱玲定义自我人生[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9 中华读书网 杨沛奇;张爱玲:热潮中的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周汝昌;张爱玲眼中的《红楼梦》[N];文汇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2 冯晓艳;跨越时空的文学唱和[D];山东大学;2007年
3 张黎;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4 张立新;现代知识分子作家在“群”中的自我体认与改写[D];苏州大学;2007年
5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相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东;传奇叙事与中国现代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羽;“东吴系女作家”研究(1938—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夏云;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小说常规化研究:历时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梅;重返文学现场的一种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田霖;二十世纪末张爱玲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何小红;神的失落 家的消解——张爱玲的“家庭情结”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余新明;解读张爱玲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历史·女性·荒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志华;苍凉的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玉蓉;论张爱玲的太阳意象[D];苏州大学;2002年
7 史新华;沉沦与反叛——张爱玲对中国女性文学的贡献[D];吉林大学;2004年
8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9 张琦;Spring Moon译本《春月》中的中国形象的再现[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陈理慧;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71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7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