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三个中译本的历时语料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7 20:41
本文关键词:《呼啸山庄》三个中译本的历时语料对比分析
【摘要】:经典的作品一经译介,往往会有许多重译本。受译作产生年代、所处社会环境及译入语语言发展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同一著作的不同译本往往会有所不同。传统的译本对比多是通过范例分析的方式,关注源文本和译语文本在意义、形式上的对等。这种研究方式虽然细致,但研究范围有限,难以对文本进行宏观的对比,也难以充分描述和分析译本间在语言运用微观语言层面上的差异。 本文基于描述翻译学理论,运用历时语料,对《呼啸山庄》的三个中译本(梁实秋译本,杨苡译本以及张玲、张扬合译本)进行对比,并尝试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发展变化的角度对译文间的差异进行解释。 本文统计了《呼啸山庄》三个中译本的词汇和句法特征,描述了三个译本的语言特征。词汇层面的分析涉及词性分布、词汇长度、人称代词的使用及后缀“者”的使用。分析显示,在词汇运用上,张译词汇丰富度高于梁译和杨译;就词汇长度而言,前期译本的单音节词汇更为常见,后期的张译中多音节词汇比例大大高于梁译及杨译,这很可能是受汉语的多音节词汇增多的影响。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张译中物主代词的使用大大少于前期的梁译及杨译,这可能是由于受源语影响程度的不同:英语中主语是句子不可或缺的成分,而汉语则存在大量的无主语句。此外,梁译和杨译中大量使用了“动词+者”的结构,这是受英语中动词加后缀变成名词这一现象的影响,,而同样的结构在张译中出现很少。总体而言,张译更与目的语汉语相近,趋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而梁译和杨译受源语英语的影响较大,趋向于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句法层面的分析主要针对两个方面:句子长度(包括句段长)及被动语念的使用。张译的平均句长大于梁译和杨译,在句段数上也要高于其他两个译本。三个译本的句段长度相差不大,说明三个译本的可读性都比较高。在被动句的使用频率上,早期的梁译本和杨译要高于张译,这也是受源语英语影响的结果。因此,从句法层面的分析来看,得出的结论与词汇层面的分析相同,早期的梁译与杨译都趋向于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而张译更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本项研究认为,不同时期的译本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有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关系、社会文化环境及泽入语自身发展变化。
【关键词】:译本对比 语料库 历时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Contents7-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2
- 1.1 Research Questions9
- 1.2 Purpose of the Study9-10
- 1.3 Methodology10
- 1.4 Overview of the Thesis10-12
- Chapter Two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Diachronic Analysis of Translations12-20
- 2.1 Theoretical Background12-17
- 2.1.1 Polysystem Theory12-13
- 2.1.2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13-15
- 2.1.3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15-16
- 2.1.4 Combination of Descriptive and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16-17
- 2.2 Diachronic analysis of Translated works17-19
- 2.2.1 Diachronic Corpora17-18
- 2.2.2 Diachronic Analysis of Translated works18-19
- 2.3 Summary19-20
- Chapter Three Wuthering Heights and Its Chinese Versions20-24
- 3.1 Wuthering Heights20-21
- 3.2 Chinese Versions of Wuthering Heights21-23
- 3.3 Summary23-24
- Chapter Four Creation of Translation Corpus24-29
- 4.1 Objectives of the Study24
- 4.2 Data Collection24-26
- 4.2.1 Criteria24-25
- 4.2.2 Methodology25-26
- 4.3 Procedure and Tools26-28
- 4.3.1 Procedure26
- 4.3.2 Tools used26-28
- 4.4 Summary28-29
- Chapter Fi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Data29-40
- 5.1 The General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Chinese Versions29-30
- 5.2 Lexical Features30-36
- 5.2.1 Type/token Ratio and Standardized TTR30
- 5.2.2 Word Length30-31
- 5.2.3 POS Distribution31-32
- 5.2.4 The Use of Pronouns32-34
- 5.2.5 The Use of Idioms34-35
- 5.2.6 The Use of"者"35-36
- 5.3 Syntactic Features36-38
- 5.3.1 Sentence Length and Sentence Segments36-37
- 5.3.2 Passive Constructions37-38
- 5.4 Factors Resulting in Difference among the Versions38-39
- 5.4.1 Socio-cultural Account38-39
- 5.4.2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 Language39
- 5.5 Summary39-40
- Chapter Six Conclusion40-41
- Bibliography41-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4-45
- Acknowledgements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曰国;语料库与语言研究——兼编者的话[J];当代语言学;1998年01期
2 丁信善;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J];当代语言学;1998年01期
3 李坤;贾德江;;《简爱》两个中译本的历时比较[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肖维青;自建语料库与翻译批评[J];外语研究;2005年04期
5 王克非;秦洪武;;英译汉语言特征探讨——基于对应语料库的宏观分析[J];外语学刊;2009年01期
6 王克非;近代翻译对汉语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6期
7 秦洪武;王克非;;基于对应语料库的英译汉语言特征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2期
8 丁树德;浅谈西方翻译语料库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9 范祥涛;描写译学中的描写对象和描写方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张南峰;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夏云;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小说常规化研究:历时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71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7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