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文学作品篇名翻译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文学作品篇名翻译
【摘要】:文学书名的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富有创造性又不失挑战,受到不少学者和翻译实践者的重视。他们多从语言、语篇、文化等角度来进行考察,分析对比不同翻译手段产生的效果。然而,从读者角度来探讨文学书名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见。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rolfgang Iser)为杰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在阐释学的基础之上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其理论核心为“读者中心论”。该理论以全新的观点,风靡了整个欧美文学界,并对整个文学乃至文学翻译领域都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影响。由于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之间有着一种本质的内在联系,并且作为对以往传统翻译“文本中心论”的颠覆,接受美学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诸多启示。 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文学书名的翻译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文学书名的来源,功能,特点,并简要概括文学书名翻译存在的问题。接着比较系统的介绍接受美学理论主要思想,其影响和意义,归纳出接受美学对文学书名翻译的启示,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体验和接受能力。最后论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文学书名翻译框架,文学书名译名要尽可能的传递原名的文化内涵,实现原名的审美再现,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原文美学价值及文化探索的享受。同时,由于读者期待视野,审美情趣的变化,文学作品译名也有所不同。文章从历时角度阐述了文学作品译名的时代特色,并比较分析了不同时代同一文学作品书名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优秀的文学书名译名要使译文读者获得原文美学价值的享受及文化探索的享受。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体验和接受能力,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策略,尽可能保留原名的文化内涵,实现原名的审美再现。同时,对文学书名翻译的评价,应动态的研究其历史,文化背景,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比较客观和全面。
【关键词】:接受美学 文学书名 期待视野 审美体验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Introduction12-18
- 0.1 Research Background12-13
- 0.2 The Object of the Thesis13-14
- 0.3 Theoretic Framework of the Thesis14-15
- 0.4 The Layout of the Thesis15-18
- Chapter 1 Title of Literary Works and Its Translation18-36
- 1.1 Title of Literary Works18-27
- 1.1.1 Naming Methods of Title of Literary Works18-20
- 1.1.2 Functions of Title of Literary Works20-22
- 1.1.3 Features of Title of Literary Works22-27
- 1.2 Titl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27-36
- 1.2.1 Importance of Titl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27-28
- 1.2.2 Problems in Titl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28-36
- Chapter 2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Its Enlightenments on Title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36-59
- 2.1 Reception Aesthetics36-48
- 2.1.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36-40
- 2.1.2 Main Idea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40-47
- 2.1.3 Feasibilit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Titl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47-48
- 2.2 Specific Enlightenments on Titl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48-59
- 2.2.1 The Shift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48-53
- 2.2.2 Readers' Aesthetic Experience53-55
- 2.2.3 Recep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55-59
- Chapter 3 Applica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Title Translation ofLiterary Works59-85
- 3.1 Criteria for Titl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59-62
- 3.1.1 Retaining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60-61
- 3.1.2 Reproduction of Aesthetic Value61-62
- 3.2 Methods in Titl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62-76
- 3.2.1 Transliteration63-64
- 3.2.2 Literal Translation64-68
- 3.2.3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mplification68-70
- 3.2.4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Liberal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70-72
- 3.2.5 Liberal Translation72-76
- 3.3 Reproduction of Aesthetic Value76-85
- 3.3.1 Refining of Words77-81
- 3.3.2 Reproduction of Rhetoric Devices81-85
- Chapter 4 A Diachronic Study of Titl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Works85-97
- 4.1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itl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85-89
- 4.2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Methods Involved89-91
- 4.3 A Case Study of Title Translation of David Copperfield91-97
- 4.3.1 Individual Factors on the Part of Translators:Lin Shu VS Translators at Present91-95
- 4.3.2 Readers:Readers in Lin Shu's Time VS Readers at Present95-97
- Conclusion97-100
- Bibliography100-108
- Acknowledgements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广告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2 武春英;韩跃;;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百年孤独》的陌生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3 张黎;;关于“接受美学”的笔记[J];文学评论;1983年06期
4 乐黛云;;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小说分析(四)——接受美学与小说分析[J];小说评论;1985年06期
5 张晨;;题画诗与接受美学[J];美苑;1986年05期
6 朱立元;杨明;;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史研究[J];文学评论;1988年04期
7 蔡耀坤;文学翻译的审美和再现──兼谈文化对比[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8 陈峻俊;;“空白”的召唤——接受美学与传播学“空白”观比较[J];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11期
9 黄春燕;文学:不尽的期待——从接受美学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关系看文学[J];学术探索;2002年06期
10 张旗,韩风;文学的人文精神及人学底蕴[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杝善PI;;香港地S@翻媜概l羀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郭江涛;刘璐瀛;朱怀球;;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 in metagenomes[A];第四届全国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蒙晓虹;;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Sentence Pattern Clash in E-C Transl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5 梁雪霞;;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6 ;Customs and Festivals of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ransl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段袁冰;;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Ideological Orient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8 符晓;;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Names in Hong Lou Meng:A Comparison of Three Famous English Versions[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9 邱思莲;;汉英词典编纂理念与跨文化翻译——从《汉英词典》到《新时代汉英大词典》[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Alexis Nuselovici;;全球化环境下翻译的伦理与政治功能(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天津中学 孟庆泉;接受美学、建构主义与洋思经验[N];天津教育报;2009年
2 巫慧;“狗尾”难“续貂”[N];文艺报;2003年
3 小易;带着翻译网上游[N];健康报;2002年
4 樊宝英;拓宽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领域[N];文艺报;2002年
5 赵强;反美容之冲击与进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张炯;评《文学理论向度研究》[N];文艺报;2009年
7 苏叔阳;全球化浪潮中我们的责任[N];中国文化报;2001年
8 陕西 万重;轻松实现界面无闪烁多语言切换[N];电脑报;2001年
9 张维红;《玉台新咏译注》解读[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刘德标 译;ICC Rules for Documentary Instruments Dispute Resolution Expertise[N];国际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卫东;翻译伦理重构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4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张晓青;斯·茨威格在中国(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曹志建;功能主义视角下软性法律外宣文本的翻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斐;[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郭春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浮生六记》林译本的产生和接受[D];郑州大学;2010年
4 彭警;科技英语新词语的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肖彦;翻译的本质—阐释与接受[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徐晶晶;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戏剧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荟惠;基于美学理论的英语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建议[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文凤;接受美学诗歌三级接受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赵晓辉;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个案[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10 曾雍静;从读者期待视野看英语新闻汉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1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3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