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以艺术手段重塑民族文化形象

发布时间:2017-10-02 18:14

  本文关键词:以艺术手段重塑民族文化形象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形象 文化形象 形象塑造 国家形象 文化艺术 国际化 中华民族 民族精神 全球化背景 造型艺术


【摘要】:正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塑造问题,虽不是新的话题今天却又显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要。综合国力的提升要求文化软实力与之相匹配。那么,塑造中国形象自然触及到生存状态映射下的文化艺术。既然是塑造中国形象,便包含着我们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情结,其文化本质终要通过外在形象展现出来,而美术作为一种世界各民族共有的造型艺术,就是以形象塑造为表现方式。问题在于,"艺术"如何塑造中国形象?换言之,在国际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已经融入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中国形象 文化形象 形象塑造 国家形象 文化艺术 国际化 中华民族 民族精神 全球化背景 造型艺术
【分类号】:J120.9
【正文快照】: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塑造问题,虽不是新的话 ’:题今天却又显现出历史上从}r过的重要。综合国力的提升要求文化软实沾之相匹配那么,塑造中国形象自然触及到生存状态映射下的文化艺本 IR?::;;们特有的民族精神和做',. WflP1 y M终要通过外在形象展现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福;;国家形象的深度——评纽约时报广场纪录片《中国形象》(角度篇)[J];中国电视(纪录);2011年06期

2 韩松;平川;;对外文化报道与中国形象塑造[J];对外传播;2009年06期

3 刘佳;;中国形象的再造——“国学热”从提倡到展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何洁;原博;;和谐之美——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与国家形象塑造[J];装饰;2011年05期

5 林木;;大国崛起与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塑——从中国当代艺术趋向谈起[J];美术;2009年04期

6 宋晓霞;;从海外看“中国形象”的塑造[J];美术;2011年02期

7 王轻鸿;;乡土中国形象的现代性形态[J];南方文坛;2006年06期

8 姜智芹;;非我与他者:英国文人视野中的中国形象[J];东岳论丛;2005年05期

9 梅康钧;;“中国制造”与“中国形象”[J];天风;2007年19期

10 王姗姗;;关于中国元素概念的阐述[J];文学教育(上);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胡道明;;论中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兼析“和谐世界”外交理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倪建平;;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国对非洲政策:和谐文化传播的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陈世瑞;;危机情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以汶川大地震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张咏华;殷玉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英国《卫报》 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易剑东;;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形象塑造与媒体应对[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7 倪建平;;中国“和平发展”的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的视角[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瞿宛林;;观察新中国的一个视角——试析龙须沟治理与新中国形象[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子昆;;以“平民大店”的文化形象塑造“七百”[A];海派商业文化论文集[C];1995年

10 鲁明勇;;中国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与国际营销[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伯星;中国形象如何进行文化辨认[N];今日信息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吴小雁;文化中国形象的塑造之旅[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N];北京日报;2007年

4 毕研韬 旅欧学者;提升中国形象的三大法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李朝全;文艺创作与中国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N];学习时报;2007年

7 刘彤;时代广场的中国形象[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周宁;中国文化形象在西方[N];文艺报;2008年

9 见习记者 王露;“淡色中国”是“北京共识”的延续[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10 苗苗;让“中国声音”更响亮[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2 马靖妮;《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周文萍;当今美国电影里的中国资源与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9年

4 丁磊;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5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6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昕;“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陈世阳;国家形象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县祥;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泽桃;借鉴CIS原理构建中国形象[D];湘潭大学;2008年

2 周明月;中国形象危机及其修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甜华;2008年北京奥运会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彭威;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常苗苗;从菲律宾《世界日报》国际版看中国的海外形象传播[D];厦门大学;2009年

6 刘娟;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常宁;印度主流英文报纸对中国形象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顾苏;中德媒体2010上海世博会报道中的中国形象[D];南京大学;2011年

9 左燕;权力与话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琼;芥川龙之介和中国形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61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61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7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