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西方文论人学资源的张力呈现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03 11:43

  本文关键词:西方文论人学资源的张力呈现及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理性—非理性 主、客体倾向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西方文论中人学资源的多重悖立和冲突呈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对立,以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在人文价值上的趋同性;作为诗学观念的主客体倾向以及由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革命所带有的人类中心主义情结,推进到生态美学所暗含的人学精神;以生活美学为基础的文艺大众化问题所具有批判和鼓吹的双重维度及对当代文化批评的启示。对这些问题的整合阐发是建构当代文论形态的基础工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提供了更有实践意义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 主、客体倾向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10AZW001) 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从‘美学的革命’到‘革命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艺术自律思想研究”(项目编号0230331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往往是依托一定的理论流派进行的,这一路径的优长之处在于既有的概念、范畴乃至学科范式都可以无需“改头换面”当即有效,并因建立在一定的理论根基上而颇显“厚重”,至于实践意义则是后话了。然而,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理论话语,当代马克思主义则首先要面向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贺来;;“主体性”批判的意义及其限度[J];江海学刊;2011年03期

2 汪正龙;;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维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J];文艺争鸣;2004年03期

4 赵凯;;大众文化的定位与批评尺度——兼与陶东风商榷[J];文艺研究;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生态危机与社会主义的构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构建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张仁玲,蒋毓舒;文明方式的转变与科学发展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张哲;刘融;张冰洋;;论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对策——基于中日垃圾处理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6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唐芳云;张移祥;;从“韩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8 张俊;“视域融合”及其现代性意义检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王雨辰;;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王雨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滨;;和谐社会的哲学意蕴[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孙斌;张艳芬;;当自然遭遇无所不在的镜头——视频技术时代的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冯建军;;人的主体地位的发现与教育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刘芳;李娟;;法律生态化:生态文明下中国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德敏;杜辉;;环境法范式变革的哲学思辨——从认识论迈向实践论[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8 张玉荣;;自在自然的“遗忘”——生态危机根源的哲学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于海量;;技术理性批判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戴冠青;;本世纪初文学理论建设审视[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7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戚海茹;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环境哲学思想及其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常龙;基于生态维度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郭文飞;浅议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主体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军丽;面向市场经济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陶东风;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答赵勇博士[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2 饶曙光;;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主流电影建构[J];文艺研究;2009年01期

3 陶东风;;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文化的有机融合[J];文艺研究;2012年04期

4 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J];文艺争鸣;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定铨;;关于当代西方文论研究的思考[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年02期

2 杨从荣;西方文论教学的当代性初探[J];重庆师院学报;1994年03期

3 曹顺庆,童真;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移植”切换还是“嫁接”改良?[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4 张玉能;;论西方文论的研究型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0年02期

5 刘春丽;;重建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几点设想[J];魅力中国;2010年05期

6 郭云;;论西方文论的中国化[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赵一凡;文学与理论[J];外国文学;2001年06期

8 吕俊;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与翻译学的构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陈军;;20世纪西方文类研究概述[J];江海学刊;2008年06期

10 徐珂;;中西文论发展现状比较及中国文论发展对策[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迅;;汉译西方文论探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胡疆锋;;西风东渐30年——西方文论与新时期中国文论建设[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浪平;;原创: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4 陈秀娟;;一种语言的艺术——试论文学创作中审美距离的建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周波;;展望与探索——关于新世纪文艺理论走向问题的再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8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兰善兴;;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若干问题的分析[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涛;西方文论的对话式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郭英剑;应注重构建西方文论研究中的对话角色[N];文艺报;2010年

3 时胜勋;精神历险与思想前沿对话[N];文艺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研;学习西方文论并非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N];辽宁日报;2011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张珊珊;西方文论,,终止于大师身后?[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周启超;略论现代斯拉夫文论研究的基本旨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北京语言大学 高旭东;说自己的话[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主持人 顾祖钊;中国文论:直面“浴火重生”[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冯毓云;理论上的误导将创作引向何方[N];文艺报;2001年

10 曹顺庆;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N];中国艺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2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5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伟;西方文论中诗与真理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D];延安大学;2010年

2 党薇娟;西方文论中表现观念的历史变迁[D];延安大学;2011年

3 李玮;西方文论中写人理论的基本问题[D];新疆大学;2007年

4 徐轶群;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历时与共时的并存[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建生;多元·有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国建;西方文论中“艺术天才”观念的历史变迁[D];延安大学;2012年

7 王丽丽;浅析西方作家理论的变迁[D];新疆大学;2007年

8 肖红柳;《文艺理论研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崔玲玲;西方文论中国化历程中的朱光潜(1918-1949)[D];湖北大学;2012年

10 师会敏;20世纪西方文论文化转向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65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65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a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