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门视角下的我国文化艺术类基金会发展模式探析
本文关键词:第三部门视角下的我国文化艺术类基金会发展模式探析
【摘要】:本文选取了文化艺术类基金会这一组织形态来阐述在社会宏观运作过程中艺术组织赖以生存的资本环境,并从社会第三方公共管理的角度着重探讨了公募型文化艺术基金会与政府和市场相互作为的基本形态与方式,其中以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作为基本案例,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文化艺术类基金会在我国现阶段所发挥的第三方组织作用。 文章首先从基金会的概念入手梳理了我国文化艺术基金会的发展背景、机制优势以及发展可行性,接着集中论述了第三部门视角下文化艺术基金会如何与政府、市场进行有效互补协作,并以欧洲文化基金会和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为主要案例。经过前面的理论铺垫,文章第三部分主要着眼于我国当前的现实环境,重点分析了文化艺术类基金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难题,其生存环境值得全社会予以关注与思考。最后笔者从我国实际出发,通过借鉴西方成熟的发展经验和运营思路提出了我国文化艺术类基金会值得探索的发展模式。本文通过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基金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借鉴了国际社会发展成熟的艺术基金会形态,致力于解决文艺院团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遭遇的资金短缺问题,以寻求新的筹资方式。笔者通过分析文化艺术基金会的机制优势以及自身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一方面论证了基金会组织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所应体现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针对我国实际分析了文化艺术基金会这一社会第三方组织的未来发展模式,如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之中发挥更加显著的效用。
【关键词】:第三部门 艺术基金会 筹资 捐赠 赞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1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16
- (一) 问题的提出8-9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9-11
- 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9-10
- 2、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0-11
- (三) 创新之处11
- 1、研究领域的创新11
- 2、研究视角的创新11
- 3、研究方法的创新11
- (四)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1-16
- 1、“第三部门”11-12
- 2、“基金会”12-13
- 3、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理论13-14
- 4、资源依赖理论14
- 5、志愿失灵理论14-16
- 一、我国文化艺术类基金会发展现状研究16-32
- (一) 发展背景16-17
- (二) 发展概况17-20
- 1、全国性文化艺术类基金会17-18
- 2、地方性文化艺术类基金会18-20
- (三) 文化艺术类基金会存在的必要性分析20-21
- 1、有利于普及公民文化权利,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20
- 2、有利于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20-21
- (四) 文化艺术类基金会存在的可行性分析21-22
- 1、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社会资本潜力巨大21
- 2、“新公共管理”思潮中国外文化艺术基金会发展的成功经验21-22
- (五) 我国文化艺术类基金会机制优势分析22-23
- (六) 京沪两地文化发展基金会运作模式比较分析23-32
- 1、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23-26
- 2、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26-30
- 3、比较分析30-32
- 二、文化艺术类基金会与社会各方的互动关系模式研究32-39
- (一) 与政府的关系模式研究——以欧洲文化基金会为例32-34
- 1、补余模式32-33
- 2、合作关系模式33-34
- 3、制衡关系模式34
- (二) 与企业的关系模式研究——以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为例34-35
- (三) 京沪两地文化发展基金会与社会互动模式案例研究35-39
- 1、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与上海大剧院携手引进音乐剧《狮子王》36-37
- 2、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携手在京企业推出“欢乐社区行”系列演出活动37-39
- 三、我国文化艺术类基金会面临的发展困境39-42
- (一) 社会捐赠风气尚不成熟39-40
- (二) 法律、政策方面的制度环境尚不完善40-42
- 1、法制不健全40
- 2、缺少税收调控和监管机制40
- 3、募捐不规范40
- 4、评价监督机制不健全40-42
- 四、我国文化艺术基金会发展之路42-48
- (一) 与政府建立互补合作的关系42-44
- 1、政府应主动为基金会的互补合作关系创造条件42-43
- 2、第三部门应积极为互补合作关系奠定基础43-44
- (二) 推动艺术赞助,与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44-48
- 1、公募与非公募基金会相结合,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赞助管理模式45
- 2、根据优势互补搭建艺术与商业的桥梁45-46
- 3、充分发挥“领航员”作用,提高企业的营销赞助运用技巧46-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 简历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岳;后现代国家“第三部门”运动评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任溶,黄璐璐;论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的不同视角[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宋彩惠;;构筑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健康关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4 夏辉;非政府组织与文化发展——兼论文化事业社会化改革[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5 束义明,李莉;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韩婷婷;;艺术类史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6期
7 江泊 ,何燕明;对期刊装帧设计的一些思考——何燕明访谈录[J];装饰;2004年03期
8 ;年度媒体[J];艺术与投资;2009年01期
9 本刊编辑部;;编者的话[J];电影画刊(上半月刊);2011年02期
10 杨国忠;“云南现象”背景下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辉;蒲明强;;第三部门官民二重性产生原因再分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名;;中国第三部门之路[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3 滕振军;;发展第三部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何艳玲;;第三部门发展与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广州市文昌慈善会的经验现察[A];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2年
5 陈林;夏同水;刘正林;;非营利组织及其在中国的潜在形态[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陈剑;;现代化与第三部门的发展[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何艳玲;;第三部门与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渠道的多元化[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郭翔;;第三部门危机管理的SWOT分析与探讨[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尤莉;;教育公益性的重新解读[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徐克;;推进民办学校跨越式发展[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云;“第三部门”在加拿大[N];中国社会报;2004年
2 ;迎接“第三部门”的春天[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本报实习记者马莉;NGO,“第三部门”与现代社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4 杨玉泉;重视第三部门 促进和谐发展[N];楚雄日报(汉);2007年
5 李先宏;第三部门初显活力[N];湖北日报;2005年
6 田凯;“第三部门”与中国社会福利[N];中国社会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于保平 见习记者李磊;SARS危之机:“第三部门”发展的突破[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8 时报记者 张汉龙;薛祖亮:拓宽慈善募捐渠道继续打造慈善品牌[N];福建工商时报;2009年
9 胡斌;北京奥运出现第三部门力量[N];中国商报;2003年
10 刘宛晨 杜彦瑾 袁闯;发展第三部门 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涛;第三部门与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田屹;论第三部门的经济干预权[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曹任何;治理的兴起与政府合法性重建[D];吉林大学;2004年
4 赵敬丹;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第三部门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周美芳;非营利组织法人产权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段志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邵正光;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9 许宁;中国经济开发区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文哲;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动力机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青;当代政府治理变革与第三部门发展[D];西北大学;2003年
3 冯明玉;论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D];郑州大学;2004年
4 侯庆敏;第三部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杨淼;第三部门视角下的我国文化艺术类基金会发展模式探析[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6 王雅妮;第三部门与政府腐败的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石良仕;合肥市民营人才市场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郜文英;论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路径选择[D];苏州大学;2005年
9 许晓;竞争与合作[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刘颖斐;第三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选择[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63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63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