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叙事通向历史的两条不同路径——论中国文学“史传传统”与西方写实传统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的差异

发布时间:2017-10-04 13:08

  本文关键词:文学叙事通向历史的两条不同路径——论中国文学“史传传统”与西方写实传统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的差异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叙事 实录精神 本质真实 认识论视角 伦理学视角


【摘要】:汉语文学叙事中的"史传传统"与西方文学的写实传统在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上存在很大差异。受史学"实录"原则影响,汉语文学谈论的真实,指的是所记之人与所叙之事在历史上是否曾经存在。西方文学追求的真实性,则是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必然性。如何透过事物的表象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本质,并通过文学形象加以再现,是西方写实传统关注的重点;中国的"史传传统"则把保障文学真实的重点放在了对作家的伦理道德与人格要求上。中西方文学叙事都是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状态,不同的是,在汉语叙事要求真实的人物身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西方文学往往是虚构的,而在汉语文学尽情释放自己想象与虚构才能的人物对话、具体情境与细节描写等环节上,西方文学理论则提出了"真实性"要求。分析西方文学写实传统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之间的差异,对于校正一些学者概念使用上的随意,以及对中国"史传文学传统"内涵的误读,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
【关键词】文学叙事 实录精神 本质真实 认识论视角 伦理学视角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学文本理论研究”(12JJD750020)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一汉语文学史的源头,没有古希腊《荷马史诗》那样,叙事技术堪称成熟的长篇巨制。黑格尔曾由此断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民族史诗。①20世纪初期,一些试图通过古代民族神话与史诗的发掘与整理重建民族历史,从而实现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中国学者,虽然通过自己的研究否定了黑格尔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肖华;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大渊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王昊;论元杂剧与法律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陈琳;;原文聚焦与译文选词——《红楼梦》文学翻译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郭承波;;浅论建筑设计中的韵律美[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5 李曼;;儒家思想对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6 刘萍;左拉的“真”——从小说《娜娜》谈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叶超;注定的悲剧——《厄舍府的倒塌》罗德里克·厄舍精神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李丽;;从“认同”到“背叛”——1930年代以来短篇小说体式的多样化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方国武;;世俗化的批判性叙事——晚清谴责小说的政治叙事形态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周玉英;简论二十年代的中国乡土小说[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林;;角色同一与角色分裂——鲁迅与卢那察尔斯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永东;;区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小说的消长沉浮[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王芳恒;;略论宗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贡献[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4 周丽玲;;生命之源:对苗族民间文学的一种阅读[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国新;;满石风动话线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艺术特色阐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树榕;;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草原歌曲”[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7 刘谦功;;《左传》叙事艺术新探[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张军;;中国影系划分与滦州影流派评议[A];《中国木偶皮影》总第4期[C];2009年

10 吴凌;;现代新诗本体追求探微[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东方;遗山词研究三题[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叶喜冰;现代商业插画与媒介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郭建飞;周瘦鹃的“礼拜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莹;黑土地文化与萧红小说创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荷艳;《萤窗异草》叙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凤亮;叙事与述史:多元重合的精神空间——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比较的理论基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刘少丽;;论历史叙事的可靠性[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王阳;“文史互证”的极限[J];文史哲;1999年05期

4 莫聿;家族文化与文学叙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马生龙;图画叙事与文学叙事[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6 王钢;;小人物刻画·细节叙事·精神拯救——比较视阈下的川端康成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王鹏;;新闻传播学中的文学表现[J];作家;2009年04期

8 张炜;;关于文学叙事中的非逻辑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周全伟;;文学叙事的道德承载[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伍茂国;;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叙事伦理学[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李春青;;谈谈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真实性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3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万娜;;现代性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摘要汇编 北京市文艺学会[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筑兰;文学叙事中的道德重塑[N];文艺报;2011年

2 康天军;“法律与文学”研究:可能与意义[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刘庆璋 祖国颂 李晓宁 胡明贵 沈玉梅 莫立民;“文化诗学”研究论文集萃[N];文艺报;2004年

4 李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想主义造就有力量的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龙迪勇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走出结构主义叙事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陈晓明;文学已经消失?[N];学习时报;2006年

7 贺绍俊;文学家不应放弃精神担当[N];人民日报;2009年

8 孟繁华;犹疑不决的批评[N];河北日报;2004年

9 南京大学 董健 丁帆 王彬彬;在文学和历史之间……[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蔡翔;作为一个话题的“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2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晓;历史叙事的文学维度[D];西北大学;2008年

2 谷莹;建构“主动进取的自我”[D];河北大学;2009年

3 汪智超;文学叙事中身体的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章榕榕;欲望的狂欢之舞[D];中南大学;2007年

5 荣吉;论图像文化语境中小说叙事的变化[D];扬州大学;2009年

6 周景耀;“生之意识”的探寻[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洪涛;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D];山东大学;2007年

8 高永;母题理论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明玉;论叙事动力的流程和类型[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姝;中西方文学中“父与子”主题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70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70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f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