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赵苏苏译本的复调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01:21

  本文关键词:《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赵苏苏译本的复调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复调 诗学 意识形态 赵苏苏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摆脱纯语言范式的束缚,着眼于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外部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试图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找到翻译活动的规律。但在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翻译研究因专于某一外部因素对翻译影响的研究,忽视了其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复调世界,充满多元性和矛盾性。多元的世界为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思想、艺术与语言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土壤。本文将翻译研究的视角转向复调的诗学与意识形态的“多声部”研究,从多声部旋律之间的关联着手,通过文学翻译的个案研究探讨翻译过程中复调意识形态和复调诗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内部的关系。 本文以赵苏苏的Lady Chatterley’s Lover中译本为个案,以饶述一译本为参照,分别从诗学与意识形态两个角度考察赵苏苏译本所体现的复调性。研究发现,复调的诗学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即文本层面的复调诗学和主体层面的复调诗学。文本层面的复调诗学,即由文本主题、故事情节和写作风格复合而成的诗学。在原作中,文本主题、故事情节和写作风格不但独立彰显文本特色,而且相互交融服务于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主体层面的复调诗学,以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主体为标准,分为原作者的诗学、目的语读者的诗学和译者的诗学,,三者始终贯穿于文本层面的复调诗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不仅要观照原作者的诗学,准确再现原文本的内容和风格,而且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诗学诉求;同时,还要顾及译者所在社会主流诗学及其自身的诗学。通过原作与译作的对比分析,发现赵苏苏译本中所体现的诗学特点并非原作诗学特点的真实再现,而是经过了加工的结果。究其原因,乃由复调的意识形态所致。原作体现的意识形态、目的语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自身的意识形态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三者不可偏颇。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会因考虑所处目的语社会意识形态而对原作体现的意识形态彻底摒弃,也不会因迎合目的语读者意识形态的要求而对原作体现的意识形态完整照搬,而是通过不同的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对话与妥协,找到复调的意识形态与复调的诗学之间的平衡点。 研究表明,翻译是对复调的诗学和意识形态的考虑过程。无论是文本层面的复调诗学,还是主体层面的复调诗学,内部各种诗学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复调的诗学从属于复调的意识形态,并受其控制。
【关键词】:复调 诗学 意识形态 赵苏苏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Chapter 1 Introduction9-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11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11-12
  • 1.3 Research Methods12-13
  • 1.4 Thesis Structure13-14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4-22
  • 2.1 Studies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Lady Chatterley’s Lover14-15
  • 2.2 Polyphony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15-22
  • Chapter 3 Polyphonic Poetics in Zhao Susu’s Translation22-38
  • 3.1 Polyphony Poetics22-24
  • 3.2 Polyphonic Poetics in Translation24-36
  • 3.2.1 Motif25-29
  • 3.2.2 Plot29-33
  • 3.2.3 Style33-36
  • 3.3 Summary36-38
  • Chapter 4 Polyphonic Ideology in Zhao Susu’s Translation38-50
  • 4.1 Polyphonic Ideology38-40
  • 4.2 Polyphonic Ideologies in Translation40-49
  • 4.2.1 Ideology in the Original Text40-43
  • 4.2.2 Ideology of the Target Culture43-47
  • 4.2.3 Ideology of the Translator47-49
  • 4.3 Summary49-50
  • Conclusion50-51
  • References51-55
  • Appendix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55-56
  • AppendixB 详细中文摘要56-59
  • Acknowledgements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戎刿;落笔知轻重 译文讲分寸[J];科技英语学习;1999年07期

2 ;“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第一号通知[J];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3 周珏良;;读查译本《唐璜》[J];读书;1981年06期

4 康诗;文学翻译中的等值问题——兼评信德麟译《伏尔加河畔的小楼》[J];俄罗斯文艺;1985年05期

5 周宁;歌与话:中西戏剧的交流与差异[J];文艺研究;1992年02期

6 吕俊;双峰并峙 各炳千秋──学习《尤利西斯》两个汉译本[J];山东外语教学;1995年01期

7 李真波;小田岳夫《鲁迅传》的第一个中译本[J];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01期

8 刘影,陈垣光;文化交汇,丰彩灿然——喜读《阿Q正传》莱尔英译本[J];中国翻译;2002年04期

9 杨士焯;从重译文学作品看译语文化因素的介入——以《鲁滨孙飘流记》诸译本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兰凤利;《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2)[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杝善PI;;香港地S@翻媜概l羀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文星;;浅议鸠摩罗什的《维摩诘经》译本比其他译本更为流行的原因[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郭江涛;刘璐瀛;朱怀球;;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 in metagenomes[A];第四届全国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蒙晓虹;;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Sentence Pattern Clash in E-C Transl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5 梁雪霞;;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6 ;Customs and Festivals of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ransl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段袁冰;;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Ideological Orient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8 符晓;;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Names in Hong Lou Meng:A Comparison of Three Famous English Versions[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9 罗桂英;万华;;名著重译在于超越——对《汤姆·索亚历险记》新旧译本的比较[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Alexis Nuselovici;;全球化环境下翻译的伦理与政治功能(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国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文新译本译者感言[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翻译导致对《第二性》的误解[N];中国妇女报;2004年

3 胡真才;我仍然觉得杨绛译本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赵乾海;别让名著出版出遗憾[N];山西日报;2004年

5 吴健恒;从拙译《百年孤独》说开去[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高为;译著版本闲话[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逻辑学》新译本座谈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3年

8 姜纬;从《论摄影》新译本引出的话[N];中国摄影报;2008年

9 一丁;与罗兰·巴特无关[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记者 柳霞;中外学者携手共译《五经》[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妍;文化与语言的跨界之旅:《庄子》英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刘卫东;翻译伦理重构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夏云;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小说常规化研究:历时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0年

8 崔莹辉;《老子》英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曹志建;功能主义视角下软性法律外宣文本的翻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彭爱民;忠实于源语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贺兵;西方传教士《论语》译本中的基督教文化倾向[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钟宝丹;对比视角: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宗岱译本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杜磊;《红楼梦》两译本中对联英译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钟声;生态翻译学观照下的儿童文学翻译[D];安徽大学;2011年

5 焦琳;后殖民翻译研究视角下《论语》三个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熊亭玉;[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付岚;通过比较《京华烟云》三译本看意识形态及诗学对翻译的操控[D];燕山大学;2010年

8 陈东霞;意识形态因素对《牛虻》在中国译介的影响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钰;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研究《印度之行》的三个中文译本[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黄如露;贝尔曼理论下对《大卫·科波菲尔》两个译本的对比评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79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79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6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