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雄守雌——生态女性主义于跨文化语境里的再阐释
本文关键词:知雄守雌——生态女性主义于跨文化语境里的再阐释
【摘要】: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发展到今日,它们所关怀的对象都已不仅仅是自然或女性,而是包括了所有二元论中的弱势一方:自然、女性、东方、有色人种、被剥削阶级等等。这也不但成为二者合而为生态女性主义的基础,也预示了其阐释力的高度与广度。生态问题与女性问题的同构性,决定了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发展的同一指向。而且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中,"生态"与"女性"的概念也渐有重合的趋势,因而生态女性主义将不再是生态批评或女性主义的一个分支,而是取而代之。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实践注重体系建构的包容性,以便争取最广泛的支撑及适用性,其中对"双性同体"的再阐释便是很好的范例。而道家的自然观更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接受,"知雄守雌"将成为生态女性主义建构人类阴性文明的关键词。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英语系;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双性同体 知雄守雌 阴 自然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批号:20110101】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美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项目批号:12WWB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女性主义学者王红旗在其论文“90年代女性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结语中说:“虽然当代女性生存处境的三大困惑仍是百年、千年,甚至是‘永远在路上’的困惑,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在不懈地努力追寻,毕竟会离女性解放的终极目标——男女两性共存共荣共享时空的理想的‘绿色世界’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韦清琦;生态批评:完成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最后合围[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培蕊;;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中的生态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2 徐明;李欣;;论《白鲸》的生态意识[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6期
3 刘璐;;从矛盾到谐振——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的整体生态观[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年01期
4 郝娅杰;;从生态批评看约翰·济慈的生态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4期
5 林海英;;自然的呼唤,女性的赞歌——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探析《啊,拓荒者!》[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2期
6 彭莉莉;;生态批评主客之争[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2年02期
7 尚光一;;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海洋文化表征——以唐诗海洋意象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8 姜贵梅;贾丹丹;;生态批评视域下《圣经》中的生态书写研究——以《路得记》文本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张守海;;本土生态批评:范畴与观念——以自然、生态、环境三范畴及相关理论为中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10 刘雯雯;于师号;;大学生生态美学教育的现状及诉求分析——以江苏高校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相占;;中国生态批评的14个理论问题——《中国生态批评的根枝叶·导论》(征询意见大纲)[A];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路程;;论全球化视阈下生态批评的伦理基础——以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思想为中心[A];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凌;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的薇拉·凯瑟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李晓明;美国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5 张生珍;尤金·奥尼尔戏剧生态意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杨昱;“游”:魏晋山水审美内涵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7 宋艳霞;阿诺德·伯林特审美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8 李夙;城市美学探赜[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赵秀兰;司岗里:佤族的生态和谐审美理想[D];云南大学;2014年
10 李臻;论库切创作中的生态意识[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杨立琼;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明清经典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徐瑞华;回归自然 回归自我[D];安徽大学;2011年
5 李晓春;论《白鲸》中的生态伦理观[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矗;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生态纪录片叙事风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婷波;薇拉·凯瑟的关爱伦理:《邻居罗西基》和《岩石上的阴影》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侯玉芹;大地的呼唤——19、20世纪英美文学中的“人与自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梁觉聪;生态危机与精神救赎[D];湘潭大学;2005年
10 黄虹;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人与自然观[D];南昌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洁诗;;生态女性主义与观世音[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颜文娥;;生态女性主义在《雨里的猫》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7期
3 鲁晓霞;;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觉探析《德伯家的苔丝》[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吴琳;;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探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周娴娟;;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折射——浅析《雨里的猫》[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6 吴琳;;论《女性与自然》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范振东;;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浮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9期
8 吴琳;;继承与超越:生态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及生态学之关系[J];宜宾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9 陈明;肖庆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文学探究[J];文教资料;2007年05期
10 王慧娟;;寻归自然家园——《浮现》中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J];文教资料;2007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词;;东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浅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赵媛媛;王子彦;;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述评[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3 陈伟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生态女性主义的自然观[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4 孙蕾;张荣华;;生态女性主义法学视野下的海南黎族女性[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5 曾玲;;《钟形罩》下女性的反叛——对《钟形罩》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林喜杰;;女性的自然——谈李小洛诗歌女性生态写作意识[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兵;生态与性别[N];人民日报;2010年
2 刘兵 本报书评人;从第三世界和性别视角反思全球化和发展观[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高娟;我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N];文艺报;2011年
4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王晓华;关怀女人就是关怀所有生命[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冬;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女性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飞;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郑晨;从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视角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两个译本[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冯梦玲;生态女性主义探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5 陈雪婧;生态女性主义早期文本中的女性和自然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笛;《蜜蜂的秘密生活》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梦华;《我的安东尼亚》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韦海静;《我亲人的殿堂》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林子靖;《我亲人的殿堂》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荣荣;查尔斯·弗雷泽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在《冷山》中的体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3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8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