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救赎:卢卡奇的小说诗学
本文关键词:批判与救赎:卢卡奇的小说诗学
更多相关文章: 卢卡奇 《小说理论》 浪漫怀旧 异化批判 形式救赎
【摘要】:卢卡奇的《小说理论》并不是纯粹的关于小说的形式理论,而是以怀旧为幌子,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并移用小说形式进行救赎的文化批判之著,由此形成了他特殊的小说诗学。在怀旧的基础上,卢卡奇从为什么"是"小说和小说为什么"能"两个维度对小说的形式救赎作了纵深阐述,体现出先否定批判,再总体建构的两步走战略。相较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批判,无疑两步走的战略更具深刻性和建设性。但它也有两个明显的悖论,一是排斥却使用理性,二是"退化中含有进化"的历史观。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卢卡奇 《小说理论》 浪漫怀旧 异化批判 形式救赎
【分类号】:I054
【正文快照】: 《小说理论》(The Theory of The Novel,1916)是卢卡奇(Georg Lukacs)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一部重要作品,与本雅明的《德国悲剧的起源》共同被尊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奠基之作。它最早于1916年发表在《美学和一般艺术科学》杂志上,1920年在柏林出版单行本,在西方学术界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剑波;;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J];学术月刊;1991年03期
2 郝丽;青年卢卡奇物化观述评[J];理论学刊;2000年02期
3 张一兵;革命的辩证法与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理论探讨;2000年02期
4 陈智;卢卡奇思想评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张一兵;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评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J];哲学研究;2000年08期
6 李富君;总体性的辩证法——卢卡奇辩证法新解[J];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7 仰海峰;青年卢卡奇:历史认识论中的直观、反思与总体意识[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8 胡大平;青年卢卡奇:批判的历史认识论与主体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9 张溟久;青年卢卡奇的文学社会学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10 李庆钧;重建:在何种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的?——读孙伯揾先生的《卢卡奇与马克思》[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罗纲;;一种浪漫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卢卡奇对反讽辩证法的演进[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刘振起;;“自然即社会范畴”思想解读——浅析卢卡奇的历史—自然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韩雅丽;;物化、异化与人的生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罗骞;;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本真性的阐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9 张双利;;从韦伯到马克思——再论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黄力之;“卢卡奇现象”:品质重于文本[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为卢卡奇寻找回来的青年时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于冬云/编写;物化与焦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袁一达(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99级博士生);对卢卡奇思想的独到见解[N];云南日报;2001年
5 广州大学 鄞壬;卢卡奇对“对象性形式”的批判与超越[N];山西青年报;2014年
6 单世联;“独特的”德国史[N];南方周末;2008年
7 采访人 本雅明·布鲁姆博格 潘·诺格内斯 王平 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曲凯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跳动在音符上的唯物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穆吐;开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思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陈学明;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N];解放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一达;卢卡奇晚年三大理论创新[D];北京大学;2002年
2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挺;论卢卡奇的同一的主体——客体思想[D];山东大学;2009年
2 赵艳君;卢卡奇的合类性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3 贾敏;卢卡奇“类”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5 梁栋;卢卡奇的物化观及其现实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樊晓东;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白雪;卢卡奇对马克思“总体性”思想的人学解读[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顾成东;卢卡奇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俊梅;卢卡奇早期辩证法思想述评[D];河南大学;2010年
10 王志昂;评析青年卢卡奇对恩格斯的批评[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99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99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