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幽部同源词补正

发布时间:2017-10-09 22:10

  本文关键词:幽部同源词补正


  更多相关文章: 《同源字典》 同源词 特征义 词义引申 声符系联


【摘要】:王力《同源字典》是目前为止研究汉语同源词的顶峰之作,《同源字论》为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一直是后学研究和效仿的对象。王力《同源字典》主要依据诂训的同训、互训、递训等词义表达上的一致性来确认同源词,这个跟同源词的语义关联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同源词的语义描写可能相近,也可能相远。相远的那些用这样的方法就看不到了。这样就割裂了汉语词汇发展的系统演变规律,只是把汉语词汇放在某一个特定时代来进行考察。同训、互训、递训都是出现在上古文献中的材料,是词义上的绝对一致和相近,几近于同义词,这与同源词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要求就有貌合神离之嫌,因此,大大缩小了同源词的系联范围,这一思想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后人对同源词的研究进展。语音和词汇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中,同源词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随着词汇的发展衍生而不断扩大的,把同源词的研究对象放在整个汉语词汇发展的系统中是研究汉语同源词族的必由之路。与之相应,文献佐证材料扩大到整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产生的语料文献,从古到今,纵向研究其音义的演变规律,并根据这条规律来对汉语词汇进行分条缕析的探究,把同出一源的词放在一个自身的系统中,这便是同源词族。语言是社会的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有其系统的演变规律,汉语词汇的语音、语义也在其自身的语言系统中呈现出了特有的发展规律:上古的韵部发展到中古,只是越分越细,而并没有脱离原先韵部的语音属性而立部,任何一个中古的韵部也都能在上古找到其来源,发展到现代,虽不用韵部来立说,根据语音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其语音的中古来源;语义的演变规律是逐步分化原来一词多义的词语,使每个字所记录的词的意思进一步固定和明确,一词多义的词义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属于一个语义系统,因此分化后的词的意义之间也具有相当的统一性和规律性,随着词义的不断分化,有些后起字跟原来的本字意思可能会相差很远,但追本溯源,它们还是可以找到内部的词义引申线索,这就是同源词产生的途径。基于现在同源词研究存在之不足,本文试图从三方面来进行同源词的系联工作,一是如何限制同源词溢出(即如何规避把不是同源词的词罗列进来),二是如何防止漏收同源词,三是如何判定同源词词义的相关性。考察字与词的区别对于限制同源词溢出大有裨益。汉语中,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个体现象;词是具有固定语音形式,代表特定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也就是说,字是记录词的,当字被赋予了特定的语音形式和意义时便成为词。因此,字与字之间,字与词之间是没有意义关联的,只有词与词之间才能平等的用意义来进行比较研究。异体字,分别字,通假字,古今字,顾名思义,都是字的不同的书写形式,它们记录的是一个词,不能单纯的用它们来进行同源词系联,也不能单纯把它们跟同源词进行意义系联,只有当它们所记录的词与其他词音义相关时才能考虑是否为同源词。假借只是借它的形和音去表不同的意义,因此,这些同音同形的假借字要排除在同源词之外。如何防止漏收同源词一直是研究同源词的瓶颈。在意义的系联上,王力一味苛求意义的相同相近而缺少对意义相关性的关照,使得同源词的系联范围大大缩小。以声符为纲,穷尽谐声材料,突破同义词的局限,可使同源词的系联范围大大扩大,由单个词组的系联转向词族的系联,这也反映了汉字和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性。明确词义引申线索,是判定同源词词义相关性的关键。词义引申是汉语同源分化的主要途径。一个词只有一条词义引申线索,词义引申线索既不是词的本义,也不是词的某一个引申义,而是从诸多的义项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的特征义。根据这一特征义,可以引发出多个引申方向,每个引申方向都像抛出一条线,可以串出一组同源词,多个引申方向产生途径就是原词根的辐射状派生方式,每个引申方向所串联同源词方式是链条状派生方式。由于时间和精力以及个人研究能力的局限,所系联的词族仅仅是冰山一角,却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发现。同源词词义关联的类型,相同的是核心义素,相异的除了事类之外还可以从使动义、结果义、方式义、目的义、前提义等方面来进行考究,这些都可以构成特征义的一个引申方向。如:“丑钮(琚(?))(?)}橦(?)|垉{扭(?)(?)糅忸;憸忸衄羞;柔糅,

本文编号:1002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02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e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