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相互”的定语用法探析

发布时间:2017-10-09 22:20

  本文关键词:“相互”的定语用法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相互” 定语 范围副词 谓词隐含 量化词漂移


【摘要】:副词一般被认为只能做状语。做定语的"相互"不像是区别词或其他兼类词,它与状语"相互"具有同质性,在底层都是范围副词修饰谓词性成分;所在的短语经由谓词隐含策略达成"相互"做定语的表层语序。生成"相互之间"还需量化词漂移。这些转换操作可以推广到其他"副+名"结构。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相互” 定语 范围副词 谓词隐含 量化词漂移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相互”在现代汉语中被认为是副词,它在句法成分上充任状语,在语义上表示甲对乙和乙对甲进行相同的动作或具有相同的关系(吕叔湘主编,1999:272);在句式层面,“相互/互相”是汉语相互句的主要标记①(郭锐,2012),像(1a)就指谓“宝玉喜欢黛玉”和“黛玉喜欢宝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贤清;;副词“互相”、“相互”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J];古汉语研究;2006年04期

2 张谊生;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J];汉语学习;2003年05期

3 张谊生;论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徐阳春;“的”字隐现的制约因素[J];修辞学习;2003年02期

5 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1994年05期

6 袁毓林;;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代规则和“的”的语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1995年04期

7 袁毓林;;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2003年01期

8 熊仲儒;;“是……的”的构件分析[J];中国语文;2007年04期

9 袁毓林;;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溢出条件[J];中国语文;2012年02期

10 张谊生;说“永远”——兼论汉语词类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周巧云;;联合四字熟语的句法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6期

3 司显柱;彭媛;;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转类词语库的研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祁峰;;“副词+名词”结构研究的构式语法视角[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5 陆士宇;;“NP+了”句式的认知解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翁义明;王金平;;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动因竞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7 陈颖;;谈“语义和谐律”——读《汉语语法语义研究新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内部语义关系的确定[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刘励之;税昌锡;;范畴关联度假说和名名组合的对称与不对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宋苗境;;从《老乞大》中看“们”的使用和发展[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2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姣;;简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冬青;北京话副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10 熊岭;现代汉语指称范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向琦丽;现代汉语名词活用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谢静;隆安丁当平话副词系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9 蔡雅思;“N_1(的)N_2”构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张欢;现代汉语名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及其标记问题[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2 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8年02期

3 汪兰;“互相”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4 吕叔湘;说“互相”[J];汉语学习;1988年01期

5 刘丹青;“唯补词”初探[J];汉语学习;1994年03期

6 莫彭龄 ,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7 牛秀兰;;关于“是…的”结构句的宾语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3期

8 石定栩;;理论语法与汉语教学——从“是”的句法功能谈起[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9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10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曙;确定范围副词的原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2 徐杰;“都”类副词的总括对象及其隐现、位序[J];汉语学习;1985年01期

3 张景霓;《左传》中的范围副词考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侯良瑷;;一种有趣的修饰现象——对古汉语范围副词修饰作用的探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5 陈明富,张鹏丽;《楚辞》的时间、程度、范围副词[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欧阳戎元;《荀子》范围副词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7 孟艳华,王健;范围副词"都"的位置考察[J];语文学刊;2004年11期

8 周建姣;试说“莫不皆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郑剑平;;试论副词“光、仅、净、只”的用法[J];西昌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10 连蜀;;浅议范围副词[J];语文学刊;2006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素秋;;汉维名词在多重定语中的分布顺序及其理据[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武振玉;;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3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熊礼淼;;V+(的)+N偏正结构中“的”的隐现[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卫国;;名词短语:定语、中心语的语义类别及定中搭配[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刘红霞;;“AB的VP/NP”结构中的AB的功能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修辞格形式的简化[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群秀;;现代汉语实词词汇语义知识的研究和实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邹媛;;单音形容词重迭式作修饰语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正确使用“的地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肖忠华;郎读、朗诵中停连的运用(上)[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4 戴昭铭;同舟共济[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5 慕军 首都师范大学;治文摘通病应从题目下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陈宏恩,黑龙江鹤岗,,教师——;语言文字混乱成风[N];人民日报;2000年

7 沈锡伦;语言单位的搭配关系[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8 邵敬敏;“虎头”岂能“蛇尾”[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9 邵敬敏;“过犹不及”——多余与残缺[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10 数技经所 龚益;术语探微:“经济”与“生态”同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慧爱;明清白话小说范围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周丽颖;跟语序有关的几种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阮氏明庄;汉越附加语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徐艳华;现代汉语实词语法功能考察及词类体系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瑞朋;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跨标点句句法关系约束条件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刘立成;现代汉语限定性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吴长安;“还”和“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王晶;现代汉语实词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慧爱;限定范围副词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晓琳;低限定类范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勇;《世说新语》范围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付兰;《元刊杂剧三十种》范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杨瑞彬;《唐语林》范围副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张巧;《摩诃僧祗律》范围副词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阮氏雪(NGUYEN THI TUYET);越南学生学习汉语范围副词的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刘雯;外国留学生限定性范围副词的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君;韩汉语定语的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10 毕亚丽;现代汉语范围副词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02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02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c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