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虚拟运动表达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18:20

  本文关键词: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虚拟运动表达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运动事件 虚拟位移 英汉对比 认知阐释


【摘要】:语言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的,而运动是客观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运动表达研究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重视。虚拟运动表达作为运动表达的一个分支,是指只发生在语言表述和说话人心中的假想的运动,即认知主体有意把客观上静止不动的物体表达为可运动或变化的物体。虚拟位移表达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语言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本文以英、汉虚拟位移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自建的源自英汉语中的各20篇知名短篇小说及散文组成的平衡语料库,找出两者语言表征特点上的异同,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来来阐释所发现的规律和差异。本文的研究表明,虚拟位移在英汉语料中普遍存在,但它们各有特色。Talmy对虚拟位移的分类对中文同样适用,可分为发散路径型、模式路径型、相对框架运动型、显现路径型、通达路径型和延伸路径型六种类型。但是,在数量和分布方面,二者显示出了不同的特点。英文中出现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发散路径型和相对框架运动型,而在汉语中出现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相对框架运动型和模式路径型。其次,英汉虚拟位移的路径和方式信息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即路径信息的必现性和方式信息的隐现性。最后,英汉在高频率虚拟动词的使用上也不对应。英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5个虚拟动词是"come, run, reach, rise, draw",汉语中却是“伸,爬,横,退,掠”。对于这些异同点,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阐明其认知理据,以便更深入了解虚拟位移表达。运动是现实世界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而虚拟运动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世界的主观识解。因此,虚拟运动普遍存在于英汉语篇中。而对于英汉虚拟位移表达中关于路径和方式信息的限制以及基本不存在“山川向我们靠近“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完整性和接近性对虚拟位移的表达具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对于英汉虚拟位移在数量和分布中的不同和不同语言民族偏爱的扫描方式有关。最后,共性和个性既与大脑认知有关,也与语言的语法结构有关。英汉认知方式的差别导致了词汇运用上的不对等。从理论角度来看,中英虚拟运动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揭示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具体描述和对比各语言的内部特征来说明语言类型和认知方式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实践角度来讲,这项研究可以帮助语言习得者更好的理解各语言之间在表达虚拟运动句方面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理据。当然,我们还需要更加丰富的语料来研究分析运动事件其它概念成分,如位移动词等,为虚拟位移表达这一语言现象提供更好的解释。
【关键词】:运动事件 虚拟位移 英汉对比 认知阐释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H313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2
  • 1 Introduction12-18
  • 1.1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12-15
  • 1.2 Research methods15-16
  • 1.3 Organization16-18
  • 2 Literature Review18-32
  • 2.1 An introduction of motion expressions18-20
  • 2.1.1 Factive motion expressions19
  • 2.1.2 Fictive motion expressions19-20
  • 2.2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fictive motion20-30
  • 2.2.1 The studies abroad20-29
  • 2.2.2 The studies at home29-30
  • 2.3 Summary30-32
  • 3 A Corpus-based Description of Fictive Mo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32-41
  • 3.1 The distribution of fictive motions32-37
  • 3.1.1 Emanation32-33
  • 3.1.2 Pattern paths33-34
  • 3.1.3 Frame-relative motion34-35
  • 3.1.4 Advent motion35-36
  • 3.1.5 Access paths36
  • 3.1.6 Coextension paths36-37
  • 3.2 A comparison of fictive mo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37-41
  • 3.2.1 Similarities38-39
  • 3.2.2 Differences39-41
  • 4 A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Fictive Motions41-49
  • 4.1 Reasons for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41-44
  • 4.1.1 Simulation and subjectification41-42
  • 4.1.2 Explanation from Gestalt psychology42-44
  • 4.2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44-49
  • 4.2.1 Different scanning preferences44-47
  • 4.2.2 Grammaticization47-49
  • 5 Conclusion49-53
  • 5.1 Major findings49-50
  • 5.2 Implications50-51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51-53
  • Bibliography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2 李雪;;汉英移动事件移动主体和参照物语言表达对比[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1114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14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3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