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蒙古学生汉语简单趋向补语习得情况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21:33

  本文关键词:蒙古学生汉语简单趋向补语习得情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蒙古学生 汉语简单趋向补语 习得顺序 教学建议


【摘要】:汉语和蒙语是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是独立性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词形基本上不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蒙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黏着的语言,形态变化很丰富。长期以来,由于在现代汉语补语中趋向补语的出现频率高,难度大,用法复杂,而且蒙语中没有补语这个系统,使得趋向补语教学成为对蒙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简单趋向补语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是本文的基础理论,本人通过查阅文献、书籍和期刊,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蒙古国立教育大学和科布多大学汉语专业的学生。本文以习得顺序研究为主,采用对比研究法找出汉语简单趋向补语的蒙古语表达形式,同时利用问卷调查法对蒙古学生简单趋向补语进行习得顺序的研究,并且讨论之间所产生的不同因素和原因,希望本文能对蒙古国的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实际教学建议以及讲解汉语简单趋向补语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全文共分六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研究范围、研究思路与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汉语简单趋向补语的定义、分类、语义和与宾语位置的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及趋向补语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第二章采用对比分析法比较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语义关系。第三章以问卷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构拟出蒙古学生汉语简单趋向补语的大致习得顺序,并探讨了影响蒙古学生汉语简单趋向补语习得顺序的因素。第四章在前面构拟的习得顺序基础上,为对蒙汉语趋向补语教学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最后章节对本文所有部分的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关键词】:蒙古学生 汉语简单趋向补语 习得顺序 教学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一、绪论8-10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8
  • (二) 研究范围8-9
  • (三) 研究思路与目标9
  • (四) 研究方法9-10
  • 1. 文献阅读法9
  • 2. 对比分析法9
  • 3. 问卷调查法9-10
  •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10-13
  • (一) 简单趋向补语本体研究10-11
  • 1. 简单趋向补语的分类和语义研究10
  • 2. 简单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10-11
  • (二) 趋向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11
  • (三)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1-13
  • 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11-12
  • 2. 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研究12-13
  • 三、汉语简单趋向补语与蒙语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的对比研究13-26
  • (一) 汉语简单趋向补语与蒙语表达形式对比研究13-21
  • 1. 汉语简单趋向补语“来”和“去”的蒙语表达方式13-14
  • 2. 汉语简单趋向补语“上”和“下”的蒙语表达方式14-16
  • 3. 汉语简单趋向补语“进”和“出”的蒙语表达方式16
  • 4. 简单趋向补语“回”、“过”、“起”的蒙语表达方式16-21
  • (二) 简单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的比较21-24
  • 1. 零宾语的句子21-22
  • 2. 简单趋向补语带一般宾语位置的对比22-23
  • 3. 简单趋向补语带处所宾语的位置的对比23-24
  • (三) 小结24-26
  • 四、蒙古学生汉语简单趋向补语习得顺序及成因26-34
  • (一) 蒙古学生汉语简单趋向补语习得的问卷调查研究26
  • 1. 调查设计26
  • 2. 调查对象26
  • 3. 调查问卷的实施步骤26
  • (二) 结果的统计检验和习得顺序的确定26-32
  • 1. 选词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统计结果分析与简单趋向补语基本义习得情况27-28
  • 2. 选词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统计结果分析与简单趋向补语引申义习得情况28-30
  • 3 用“动词+简单趋向补语”形式造句子题的偏误分析30-32
  • (三) 影响蒙古学生汉语简单趋向补语习得顺序的因素和产生偏误的原因32-34
  • 1. 母语负迁移32-33
  • 2. 目的语规则泛化33
  • 3. 语言环境的影响33-34
  • 五、蒙古学生汉语简单趋向补语习得研究对教学的建议34-37
  • (一) 教师强化汉蒙对比,减少蒙语母语的负迁移34
  • (二) 教师要注重阶段性教学34-37
  • 1.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引领学生感知汉语简单趋向补语34-36
  • 2. 重点突出简单趋向补语的难点与宾语的位置36-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0
  • 附录40-42
  • 后记4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卢英顺;;“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顾鸣镝;;关于构式承继及其理据的可探究性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胡伟;;上古至近代汉语“上”、“下”的语法化[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5 封帆;;趋向补语“起来”的语义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童小娥;;从认知表征看补语“下来”、“下去”的不对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郭珊珊;朱乐红;;准成事标记“V出”及其与“V成”的比较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刘道锋;“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马梅玉;;古汉语“往+NP+VP”与“VP+往+NP”的差异[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3 刘燕林;张峧;;外国学生趋向补语“起”使用情况考察及分析——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二语言学习研究》2015年第1期[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4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爱凤;趋向动词“来”“去”的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毛雪蓉;现代汉语“来”的分布及用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沛;现代汉语连动结构间“来”“去”使用情况之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静;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趋向补语习得偏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珊;现代汉语“V.+出来”结构中趋向补语“出来”的语义认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覃有志;现代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季菲菲;动宾、趋向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秋露;汉语“来、去”与英语come、go的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芳君;俄罗斯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难点及教学对策[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隋美娇;“来”和“去”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23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23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a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